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16 13:59:22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3月5日,驚蟄時節到,伴随着春日的一聲雷響,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此時春氣萌動,大自然又有了新的活力。

俗語說“春雷驚百蟲”,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記載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可見驚蟄節氣,其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是春氣萌動的标志,在農事活動上,這一節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諺說到“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便極為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時節。驚蟄的到來,也在告訴農戶們,在這萬物生長的時節,一年中的春耕大忙已經開始了。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春雷驚百蟲)1

桃花開 圖片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春雷響 萬物長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春雷驚百蟲)2

民諺雲:“春雷響,萬物長。”可見驚蟄時節,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此時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農戶們也迎來了忙碌的春耕。“驚蟄節氣對于農業生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專家劉孝昌表示,“驚蟄到了,春耕大忙也開始了。”

驚蟄節氣,春意漸濃,氣溫變幻也十分大。同時随着進入公曆3月,正好也到了“九九”之時。根據中國古代民間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數九”,冬至後的八十一天為“冬九九”。要數完九個九日,才是春暖花開之日。驚蟄雖是“九九”之時,但因冷熱空氣交替,所以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就像娃娃的臉,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樣子。”劉孝昌打趣道。所以在這個時節,可多食用些潤燥的食物。因天氣變化大,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幹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春雷驚百蟲)3

驚蟄食梨 圖片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除了吃梨的食俗,作為老成都人的劉孝昌講到,舊時成都人也有在這一日給娃娃們吃炒豆的習俗。而這一習俗,來源于一則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西海龍王為救久旱不雨的農民,私自施雷布雨,因此得罪天庭,玉帝發怒将龍王鎖在了雪山下,命令道待金豆開花,才可放其歸入西海。”于是,在驚蟄一日,家家戶戶炒食黃豆、玉米,果然“金豆開花”,玉帝隻能将龍王放回西海。“當然,娃娃些在驚蟄吃點黃豆和玉米花,都是很好的營養。”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春雷驚百蟲)4

北宋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圖據溫州博物館官網

抱蠶子 供蠶神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春雷驚百蟲)2

民諺有雲:“二月驚蟄抱蠶子。”驚蟄時節,驚醒百蟲,自然包含了能夠吐絲的蠶。自古以來,成都被稱為“錦城”,從傳說蜀人嫘祖發現蠶絲開始,到蜀山蠶叢氏發展栽桑養蠶的技術,再到以蠶桑絲綢興邦,這片土地與絲織業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絲織業發達的蜀地,自然也有着許多蠶農。随着驚蟄到來,他們也開始了忙碌。

“每年農曆二月驚蟄之後,每當大地春雷初鳴,桑樹新芽吐綠時,蠶農就開始采桑哺蠶,夜夜不息。”劉孝昌說到,驚蟄之後,從蠶卵孵化成泥蠶起,蠶農不分晝夜日日采桑葉喂養蠶子,直到成熟的蠶爬到簇上去吐絲結繭。

蜀地栽桑養蠶曆史悠久,絲業發達,其織造的蜀錦聞名天下,同時祀拜蠶神之習俗十分盛行,還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修建大大小小多處蠶神廟。“舊時在江安河的家家戶戶農戶,家中都供有馬頭娘的畫像或者小小塑像。”而馬頭娘,則是中國神話中的蠶神,相傳其是馬首人身的少女,因此得名。“在驚蟄這天,養蠶多的農家則要将自家的蠶卵,或者剛孵出來的蠶蟻,供在點燃香燭的神像面前,而點燃的香不能有味道,用刀頭、雞或魚祭祀蠶神。”

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春雷驚百蟲)6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