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嶽陽樓記範仲淹原文及翻譯

嶽陽樓記範仲淹原文及翻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6 05:15:20

按:楚人酓達(熊通)僭越稱王之後,設立郢都。依據傳世文獻,人們普遍認為凡帶“郢”字的城邑,都是楚都,如鄢郢、陳郢、壽郢等。然而,自《楚居》問世以來,人們突然發現楚國的郢城多達十餘處,以其楚國的實力,這些郢城不可能都是楚都。一時之間,人們議論紛紛,一方面這些郢城的性質到底是什麼?另一方面它們究竟在哪裡?今天就來揭曉這一謎題。由于篇幅較長,分上、下兩篇。

嶽陽樓記範仲淹原文及翻譯(楚都郢郢城)1

《楚居》局部

《楚居》析文:

至武王酓達自宵徙居大,焉始稱王,祭祀緻福。衆不容于大,乃渭疆浧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曰。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為郢,為郢複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曰福丘。至堵敖自福丘徙襲若郢,至成王自若郢徙襲湫郢,湫郢徙襲為郢,徙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襲為郢,至莊王徙襲樊郢,樊郢徙居同宮之北。若敖起禍,焉徙居蒸之野,蒸之野徙居鄢,鄢徙襲為郢,至龔王、康王、嗣子王皆居為郢。至靈王自為郢徙居秦溪之上,以為處于章華之台。

景平王即位,猶居秦溪之上。至昭王自秦溪之上徙居美郢,美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襲為郢。阖廬入郢,焉複徙居秦溪之上,秦溪之上複徙襲美郢。至獻惠王自美郢徙襲為郢。白公起禍,焉徙襲湫郢,改為之,焉曰肥遺,以為處于酉澫,酉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司籲。王太子以邦複于湫郢,王自司籲徙蔡,王太子自湫郢徙居疆郢。王自蔡複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藍郢,藍郢徙居朋郢,朋郢複于䣜。王太子以邦居朋郢,以為處于垪郢。至悼折王猶居朋郢。中謝起禍,焉徙襲肥遺。邦大瘠,焉徙居鄩郢。(以上節錄)

《楚世家》:“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始都郢,即始以郢為都,“始”還指即位不久,時間在公元前689年。《十二諸侯年表》亦載:“楚文王赀元年,始都郢。”《世本·居篇》曰:“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文王“都郢”與武王“徙郢”并不矛盾,因為在武王時期郢尚未成為楚都,楚都是“宵”。然而,打開《楚居》,撲面而來的諸郢讓人眼花缭亂,莫衷一是。要想明白其中之意,必須先弄清楚“都”“郢”“郢城”三者之間的關系。

楚都與郢的區别

其一,概念不同。

從時間上來看,在郢未出現之前,就有楚都,楚都是楚子熊繹建國的産物,始于西周早期。而郢是楚武王稱王的産物,自春秋起始,郢才成為了楚王城,并有可能成為楚都。

其二,内涵不同。

都與郢的要素構成差異較大。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神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說文解字》:“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釋名·釋州國》:“國城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杜預《春秋釋例》:“大曰都,小曰邑。雖小而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尊其所居而大之也。”故《考工記》匠人營國(修建國都),要“左祖右社”。據此,我們對“都”可以理解為應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一)要有宗廟社稷,裡面供奉着先君的牌位;

(二)要為國君所居;

(三)規模建制要足夠大,有的雖然不夠大,但有先君之主的邑,也可以成為都。

其三,後人對郢、楚都認識上存在的誤區。

郢,《說文》釋作“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裡”。南郡,秦置。江陵,即江陵城,今荊州古城。我認為這一釋讀是錯誤的,既有郢字本義上的不确切,也有位置上的錯誤。

《說文解字注》:“郢者,程字之假借也。”此注從《孟子》而來。《孟子·離婁章句下》:“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然而《帝王世紀》卻雲:“文王居程,徙都豐。”《後漢·郡國志》:洛陽有上程聚。《注》古程國,重黎之後,伯休甫之國名。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于程,後遂為氏,與司馬氏同。可見周文王生于畢程,而非畢郢,假借之說亦不确。

郢,實為楚人所創,因處疆浧之濱,“浧”字去水添邑,始為“郢”。郢,本義楚王城。在國家體系中郢在□(上宀下或)之上,是國家最高級别的城市,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楚人語境中,單字“郢”,即指楚都,這在出土的竹簡文書中已被證明。在傳世文獻《左傳》和《史記》中,單字“郢”,也是指楚都,《史記》亦作郢都。(《史記·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

《左傳·桓公十一年》載:“君次于郊郢,以禦四邑。”杜預注:“郊郢,楚地。”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郊郢,當即今湖北省鐘祥縣郢州故城。”黃錫全先生《楚武王“郢”都初探》認為:“‘疆郢‘就是‘郊郢’。‘疆’字書作‘郊’,是二字讀音相近的原因。”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之“春秋初楚都”内雲:“郊郢或指郢都郊外之地,則似武王時楚都已在漢水中遊一帶。”

以上諸說均把郊郢作為一個實體的存在,其實非也。事件的經過是隕人聯合随、絞、州、蓼四國将要伐楚,鬥廉向屈瑕建議,讓莫敖駐紮在郊郢,以保衛“郢”。君,代指莫敖。次,駐紮。

魯桓公十一年,即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武王于公元前704年稱王立郢,楚并無郊郢,此郊郢初以為系左氏筆誤,反複斟酌并非如此,“郊郢”與“四邑”實為詞語倒置。四邑,不是指四個邑,而是邑之四面,此邑即郢。郊郢,也不是指一座城,而是郢之郊。郢之郊也有四方,正與邑之四面相合。

郢與都既有聯系,又有區别。郢隻有具備了以上“三個要素”,才能成為都;但凡都必郢。(按:春秋楚文王之後)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遷都是大事,社稷宗廟都要考慮周全。從《楚居》來看文王時期有“疆郢(大郢、福丘)、湫郢、樊郢、為郢”,如果把這些“郢”都看做楚都的話,文王焉何把祖宗的神主搬來搬去?文王在位13年,有四次遷郢,平均3年一次。楚昭王在位27年,有五次遷郢,平均5年一次。他們如此頻繁,這是何苦呢?這些疑問,有了以上說明都可以徹底冰釋了,文王時唯有疆郢(大郢、福丘)是楚都,昭王時福丘被吳人所毀,隻好遷郢于邦,以湫郢代行都事。

故此,《說文》将“郢”釋作“故楚都”是不确切的。《楚居》:“至武王酓達自宵徙居大”。大,即郢。楚武王時,宵才是楚都,郢并不是楚都。隻有到楚文王時,郢才成為了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裡”,顯然是指楚惠王所建的“疆郢(紀南城)”,而非武王和文王時的“疆郢(福丘)”,二者不在同一位置上。

其四,楚都與郢數量不同。

自從楚子熊繹建國,直至楚國滅亡,楚都共有7個,即:夷屯、發漸、宵、福丘、疆郢、陳郢、壽郢。其中是郢的隻有4個:福丘、疆郢、陳郢、壽郢。另外,湫郢曾經以“邦”短暫代行楚都。邦則有三個:湫郢、朋郢和钜陽。(按:楚國東周時期的政體是“都邦制”,即一都一邦,下篇具體講。)

《史記·六國年表》: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徙于钜陽”;二十二年(公元前241)“王東徙壽春(今壽縣),命曰郢。”考烈王“徙于钜陽”,沒有說徙都钜陽,可見钜陽不是楚都。

郢與郢城的區别

郢,即楚都;郢城,指楚王城。楚武王時期隻立一郢,所以在楚人心中單稱“郢”即指楚都,《左傳》亦從。對此,前文已有明述。

楚文王即位後,将郢更名為疆郢,又更名為大郢,後更名為福丘,實際反映了楚國在郢城建置中的命名規制問題,足見楚文王對楚都的重視。從《楚居》來看,文王所居隻有四郢:疆郢、湫郢、樊郢、為郢。然其在位時并不是隻立四郢,還立了“若郢”。《楚居》“至堵敖自福丘徙襲若郢”,堵敖在位時間很短,從“徙襲”二字判斷,其不可能城郢,若郢當為文王所立。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楚國除了上文提及的幾個郢城外,還有睽郢、鄀郢、藍郢、美郢等,在《左傳》中所有的郢城都沒有提及,顯然魯人不承認這些郢城為“都”的地位。而在《史記》中,司馬遷除了記有“鄢郢”外,同樣沒有提及其他郢城。《楚世家》載“(昭王時)楚恐,去郢,北徙都鄀”,司馬遷的記載是客觀的,他說“北徙都鄀”,而沒有說“北徙都鄢”,一方面說明鄢郢不是楚都,另一方面他也告訴我們楚都遷到“鄀”去了。至于其他郢城,司馬遷同樣不承認它們為楚都。

總而言之,楚都與郢都是個屬概念和種概念的關系。楚武王之前的楚都是不能稱謂郢都的,這是其一。其二,所有的郢城都是楚王城,但唯有春秋時的福丘(疆郢、大郢)、戰國時的疆郢、陳郢、壽郢,才是楚國的郢都。

關于楚國郢城的建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沿漢水、丹水而設。郢城均設置在漢水、丹水沿線。(按:若無特殊說明,文中所言漢水,皆指自丹江口至漢口段)。

(二)濱水而建。郢城都建有水門,引水入城,且與漢水、丹水貫通,形成南北水上交通大通道。每個郢城都建有陸上和水上兩條交通體系,并延伸到子城(列城)。

(三)所有的郢城均不出漢水、丹水流域,形成楚國版圖上的郢城集聚帶。在郢城之間設有關隘,圍繞着郢城還建有列城(敔)。

(四)郢城的命名多以所在地而名,如樊郢、鄢郢、為郢等;也有以地理屬性命名得,如朋郢(垪郢)等。除了湫郢之外,絕少以水名郢,。

(五)以福丘、疆郢(均在荊州)為楚都,系楚國先王宗廟神主所在地,是國家的象征。

(六)楚國稱王之後,國家實行“都邦制”,即一都一邦。在緊急危難之時,可以邦代都。邦由楚王指定。如楚昭王、惠王時,以湫郢為邦;柬大王時,以朋郢為邦;悼王時,以肥遺(湫郢)為邦;楚幽王時,以钜陽為邦。

(七)郢城随楚王居住而成為楚國的行政中樞。楚王不得随意城郢,故後世諸王多築宮室,每一郢城均在附近建有王宮。

以上七條是我在研究楚史的過程中所作的一個大概總結,真實的情況遠比這些要複雜得多。

注:為了閱讀順暢,參考文獻具略。預報:下篇講——楚國諸郢的性質、規模、地理位置等。

作者簡介:

景廣海,男,1965年5月出生,筆名溪河子,山東省鄒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學愛好者,著有《景氏源起與楚史若幹問題考辨》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與宋國曆史若幹問題考辨》著作權登記号:魯作登字2022—A—00769184

嶽陽樓記範仲淹原文及翻譯(楚都郢郢城)2

景廣海著,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12月

本書主要看點:

1、首次揭示先秦“姓氏學”根本要義,提出“分族命氏”原則及模型。

2、首次全面破解景氏、昭氏、莊氏、悼氏、黃氏..........源起及世系傳承,對于研究其他楚貴族具有借鑒指導意義。

3、首次厘清楚惠王封君制的内涵與實質,其不同于傳統學術認知。

4、首次破解“楚都丹陽”之惑,将徹底結束千餘年來尋找楚都丹陽,而至今仍一無所獲的尴尬局面。

5、首次解決了困惑學界的“郢、郢都、郢城”的問題,解決了“楚都”到底在哪裡,及其變遷的問題。

6、首次提出楚國的政權體制“都”與“邦”的建制問題(即“一都一邦”制);另楚有□,而無郡;郡為秦所首創。

7、首次破解“若,上鄀、下蠚”之謎,拿到了破解衆多謎團的鑰匙,而這一問題大家仍在苦苦探索之中。

8、首次提出“颛顼故裡在襄陽”、“襄水即若水”這一命題。

9、首次揭示楚國曆史發展的路徑:立國(酓繹)——亡國(酓咢)——稱王(酓達)——滅國(負刍),此觀點颠覆了傳統學術認知。

10、首次揭示了楚君的遷徙路線圖:夷屯(酓繹)——發漸(酓巨)——若(酓義)——宵(酓達)——福丘、疆郢(文王)——陳郢(頃襄王)——壽郢(考烈王)。

11、首次揭示楚先的源起之謎(三楚先)。對楚先“得姓(嬭)”“得氏(酓)”問題,以及“楚先人的遷徙路線”提出了新看法。

12、首次破解在傳世文獻中,楚王為何被稱“熊”氏之謎。

13、首次提出“屈氏源起猜想”、“屈氏故裡”命題,對“莫敖”、“左徒”進行了釋考。

14、首次破解《楚居》中隈山、穴窮、發漸、喬多、旁屽、宵、夷屯......等罕見地名及其地理位置。

15、首次破解《楚居》中疆郢、為郢、樊郢、若郢、鄢郢、湫郢........等十餘座郢城的地理位置,對于暫無證據的提出刍論。

16、首次提出宜昌市博物館藏的“秦王卑命鐘”與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編鐘中“有銘、最大的那枚”原為一套,并對銘文進行了釋讀。

17、首次發現在青銅器銘文中有“左右合文”的情況(《大市銅量》)。

18、首次論證《大招》為景差所作,并提出《哀郢》《九辯》亦為景差所作的觀點。

19、首次論證了錢穆宗師關于春申君黃歇是“芈姓黃氏”,而非“嬴姓黃氏”的觀點(錢氏提出而沒有證明),同時否定了他關于“楚莊王即頃襄王”的看法。提出了“楚宣王”即“楚莊宣王”的新發現。

20、首次論證“春申君故裡”在常德。

21、首次提出“春申□的猜想”這一命題。

22、首次破解春申君黃歇家族覆亡之惑(黃歇之後還有一代春申君)。

23、首次系統地考證了戰國景氏家族人物,對他們的“身世、爵位、官秩、作為”等進行了論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