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8 11:15:48

馬鈴薯是通過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的作物,在生長期間容易被病毒侵染造成病毒性退化,這是各地馬鈴薯生産過程中的主要威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引進了馬鈴薯莖尖脫毒技術,20世紀80年代逐漸普及到各省、市、自治區。現在好多研究單位均已掌握了馬鈴薯脫毒苗的生産與快繁技術,脫毒薯正在迅速推廣,并比一般種薯增産30%~50%,甚至1倍以上,很受農民歡迎。

學習本章内容,了解馬鈴薯脫毒種薯技術、脫毒種薯快繁技術、各級種薯栽培技術。

馬鈴薯種植通過塊莖進行無性繁殖,在栽培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種通過種薯世代相傳的特殊病态,馬鈴薯植株出現葉片卷縮、株型矮化、莖稈細弱、塊莖變形或瘦小、表皮老化等,其嚴重地影響馬鈴薯的生産和發展。1676年,英國人安迪松稱這種現象為“退化”。經過近300年的研究、争論和探讨,終于搞清了所謂“退化”的原因,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病害。病毒病害一般減産20%~30%,重者減産50%以上。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比低緯度、低海拔地區侵染病害的程度較輕。

現已發現,造成馬鈴薯退化的病毒有30餘種,我國常見的有卷葉病,這種病是由卷葉病毒(PLRV)引起。常見的還有花葉病,是由馬鈴薯X病毒(PVX)或馬鈴薯A病毒(PVA)引起,條斑花葉病是由馬鈴薯Y病毒(PVY)引起,皺縮花葉病是由馬鈴薯X病毒和Y病毒複合侵染引起。束頂病是由紡錘塊莖類病毒(PSTV)引起。這些病毒通過機械摩擦,蚜蟲、葉蟬和土壤線蟲等媒介傳播侵染。有的是一種病毒單一侵染,有的是兩種或多種病毒複合侵染。病毒侵染植株地上部後,逐漸向塊莖移動,并在塊莖中潛伏和積累,通過無性世代傳給後代。

溫度對傳毒媒介(蚜蟲等)有明顯的影響,據調查,冷涼高海拔地區蚜蟲少,而溫暖低海拔地區則多;高溫能使馬鈴薯自身的抗病性減弱,高溫有利于病毒迅速侵染和複制,加重了發病程度,變溫對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栽培和貯藏過程中的其他條件也影響植株生長和病毒侵染的為害程度。在相同條件下,由于品種的抗病、耐病能力不同,也有感病輕重之别。

培育具有高度抗病毒、經濟性狀優良的馬鈴薯品種,建立馬鈴薯無病毒良種繁育體系,利用莖尖組織培養法,培育繁殖優良的無毒種薯,是防止病毒病害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在馬鈴薯病毒中,除紡錘塊莖類病毒外,均不通過種子傳播,因此,利用實生苗繁殖種薯,也可以排除病毒。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馬鈴薯種植技術)1

第一節 馬鈴薯脫毒技術及原原種快繁技術

一、馬鈴薯脫毒技術

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易感染多種病毒,産生卷葉、花葉、束頂矮化等複雜症狀。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體内的病毒可以逐代積累,嚴重時減産幅度可達40%~70%,嚴重降低馬鈴薯的産量和品質。

所謂“脫毒”,就是脫去馬鈴薯自身積累和感染的病毒。主要做法是利用馬鈴薯無毒種子培育無毒苗,切取幼芽莖尖生長錐0.2~0.3毫米,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組織培養,育成脫毒試管苗,移栽苗床結出無病毒的塊莖用于生産。該項技術稱作“莖尖脫毒”技術,它已成為防治馬鈴薯病毒、提高馬鈴薯産量的最好方法。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馬鈴薯種植技術)2

二、脫毒種薯繁育體系

把莖尖脫毒和無病毒種薯繁育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脫毒快繁供種體系。脫毒試管苗和微型薯稱為脫毒核心材料和零代薯,可用于生産原原種;原原種擴大繁殖生産原種,用原種生産的種薯為一級種薯,一級種薯再繁殖一次,得到二級種薯。生産上常用的優質脫毒種薯為原種或一級種薯。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馬鈴薯種植技術)3

三、馬鈴薯組織培養及原原種生産技術

(一)馬鈴薯組織培養

1.外植體培養

從已催出芽、芽長一般為2~4厘米的幹淨、健康的馬鈴薯塊莖上掰下芽,用自來水沖洗幹淨,放入0.1%~0.15%的升汞溶液中浸泡8~10分鐘,在超淨工作台上進行消毒後,放入無菌水中浸泡6次,每次5分鐘,然後接種到pH值為5.8的培養基上,每個培養瓶接種1~5個外植體。

2.莖尖剝離及初代培養

外植體培養20天後,在超淨工作台上解剖鏡下用解剖針将生長點0.1~0.5毫米部分剝離出來,轉接到培養基上,每個培養瓶接種4~5個生長點;光照保持3000~6000勒克斯,每天照光13~16小時,溫度控制在23℃,經2~6個月培養誘導,其間轉接2~3次,生長點即可長成新的小植株;經病毒檢測不帶病毒的株系就可進行擴繁,未脫毒的株系淘汰。

3.試管苗擴繁

(1)擴繁前的準備:擴繁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擴繁基本培養基,外加6-BA0.5毫克/升 NAA 0.5~0.15毫克/升 蔗糖30克/升 瓊脂8克/升 活性炭0.17克/升,pH值5.8。

(2)把接種用具在超淨工作台上用紫外線燈消毒20~30分鐘,關掉紫外線燈,打開日光燈和吹風機。

(3)用肥皂把手洗幹淨并擦幹,再用75%酒精消毒,待手上酒精幹後,點上酒精燈,把剪子、鑷子、培養皿等所需用具在酒精燈上進行消毒。

4.接種擴繁

用75%酒精噴待接的試管苗和制備好待用的擴繁培養基表面,将已脫毒株系按每苗留l~2片葉為一個莖段剪下,正向插入擴繁培養基上;一般每個培養瓶接種15個莖段,在溫度25℃~27℃、光照2000~3000勒克斯、每天照光15~16小時的條件下培養3~4天即可生根長芽;30天後可按1∶7瓶進行擴繁1次,即原來每瓶15苗擴繁1次可達7瓶105苗,以後每隔30天擴繁1次,繁殖到目标苗數後,再經2~3個月培養即可扡插到原原種繁殖溫室或網棚,進行原原種繁殖。

(二)原原種(微型薯)生産

試管苗扡插到繁殖網室後生産出重1克以上可用于繁殖原種的微型種薯,叫原原種,又稱試管薯、迷你薯。

1.繁殖網室

用隔蟲網溫室進行原原種生産,不僅可進行大面積、高密度無土栽培,而且繁殖速度快,生産數量多、質量好。網溫室一般頂高2.2~2.8米,側高1.8~2.0米,長和寬根據場地大小而定,長一般30米以上,寬4.5~6米,上面覆蓋防蟲網,以防止害蟲特别是傳播馬鈴薯病毒的主要媒介——蚜蟲進入,暴雨來臨時可加蓋塑料薄膜防雨,夏季烈日暴曬時可加蓋遮陽網遮陽。為便于管理,網室内用磚砌寬1.2米、高0.4米、中間留0.5米走道的苗床。人員進入時要換消過毒的工作服,用1%甲醛溶液洗手,禁止抽煙。網室内澆水和排水要方便,基質和空間要做嚴格、充分的消毒。

2.煉苗

擴繁脫毒苗長到3~4厘米高、苗齡3~4片葉時進行移植,移栽前5~7天煉苗,把培養瓶口封口膜打開,就地放置或移到溫室自然光下煉苗。

3.建造苗床

制備大小适中、深度為20厘米的培養盤或苗池,上鋪基質,主要有鋸末、粗糠、炭渣、珍珠岩、蛭石、河沙等。其中最好的基質是蛭石,無病菌、膨松,但成本高;其次是珍珠岩;最後是河沙,易漬水,易死苗,但成本低,結薯率高。基質厚10厘米,pH值6~7,偏酸或偏堿都要進行調節。

4.消毒

(1)網室建好後,應用“功夫”殺滅地下害蟲,用抗蚜威滅蚜,空間用高錳酸鉀水溶液噴霧,網室周圍要經常除草。網室内每收完一茬薯,都要進行一次空間消毒和基質滅菌。

(2)基質滅菌:将苗床用0.3%的甲醛溶液澆濕,然後用塑料薄膜覆蓋7天,期間放風兩次,每次1小時,揭膜5~7天後插苗。用蛭石和珍珠岩做基質,第一次使用時可不進行消毒。

5.栽培管理

(1)試管苗扡插:扡插前1天在苗床上澆清水,濕度2~3厘米,最多不超過5厘米;第2天再澆1次後刮平墒面。将煉苗後的試管苗取出,洗淨培養基,用消毒剪從基部剪下,按早熟種2厘米×5厘米、中晚熟種3厘米×7厘米用竹筷劃溝扡插,若試管苗根數少,可不剪而直接進行扡插,若試管苗長超過10厘米,可按5厘米留2~3個節一段剪成若幹莖段,在20毫克/千克濃度的生根粉水溶液中浸泡10分鐘,撈出濾水進行扡插,扡插深度2~3厘米,苗長可埋入2~3個節,苗短1~2個節。苗插好後澆定根水2~3次,吸透為止。

(2)水肥管理。

①澆水:扡插後相對濕度保持在95%~100%,基質持水量達飽和。每天用噴槍或灑水壺噴灑6~8次水,主要噴地上部分,防止萎蔫,5~15天(冬季15天、夏季5天)後開始生根、長新葉。扡插15天後每1~3天澆1次透水,一般需注意陰雨天不澆,基質上部不幹不澆,暴雨天氣還應注意防雨。收獲前15~20天停止澆水。

②追肥:扡插生根後,即扡插15天後開始追施1号營養液,按2千克/平方米~3千克/平方米澆施,每周兩次,澆後用霧狀水洗苗,洗至葉子滴水為度。30天後施2号營養液,按2千克/平米~3千克/平米澆施,每周1次,澆後用霧狀水洗苗。60天後1号、2号營養液交叉使用,每3~4天1次。收獲前15~20天停止追肥。

(3)溫度控制:生長前期溫度保持19℃~22℃,後期控制在15℃-18℃。夏季氣溫高,應注意網室通風,防止強光照射扡插苗,中午用70%遮光率的遮陽網遮擋扡插苗,冬季氣溫低時可加蓋塑料薄膜增溫,但要增加透光度,使扡插苗多見日光。

(4)除草:及時人工拔除雜草。(說明:基質快繁原原種不需要培土,基質厚度夠就可以。)

(5)病害防治: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特别在陰雨天發病率最高。發病前遇陰天雨季可用瑞毒錳鋅1000~1500倍液噴霧預防,每隔7天1次,連噴兩次;發病後用瑞毒錳鋅800~1000倍液噴霧,每隔7天1次,連噴2~4次;也可用1∶1∶200倍的波爾多液進行防治,每隔7~12天1次,連噴4次。

(6)蟲害防治:網溫室主要害蟲有蚜蟲、白粉虱、螨類及地下害蟲小地老虎等。蚜蟲防治要注意檢查網室,及時防堵漏洞,嚴防蚜蟲侵入傳毒;溫室白粉虱可用敵敵畏1000倍稀釋液加溴氰菊酯3000倍稀釋液噴霧,每隔3~7天1次,連噴3次;螨類可用800倍三氯殺螨醇防治;小地老虎在有土栽培條件下容易發生,而在無土栽培條件下則很少發生。

6.适時收獲

馬鈴薯苗生長後期,薯苗退綠變黃時停水停肥,莖葉全部枯萎後收獲微型薯。早熟種一般90天左右收獲,每株收種薯3~5粒;晚熟種100~110天收獲,每株收種薯3~5粒。新收獲的種薯含水量較高,需攤晾幹,但不能在陽光下直曬,晾幹的種薯分級後分别放在編織袋、尼龍網袋等透明的容器中,按不同品種、不同收獲日期分别貯存,以免混雜。貯藏期間窖内溫、濕度分别控制在2℃~4℃和80%~90%,并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

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的休眠期為60~80天,用赤黴素處理能打破休眠、加快萌芽速度,萌芽時間可縮短30天左右。

(三)莖尖扡插擴繁

莖尖扡插擴繁是在試管苗數量不足的情況下,以試管苗扡插苗為母本,剪取其莖尖進行扡插的一種快速繁殖原原種的方法。

1.莖尖的剪取

以扡插成活的試管苗為母株,在母株扡插30天後剪取其莖尖1葉至2葉一心或2葉至3葉一心進行扡插,剪取量30%~40%;7~10天後第二次剪,剪取量100%;40天後每隔7天可剪一次莖尖進行扡插。母株一般最多可剪半年。剪苗次數越多,生育期越長,結薯個數越多。剪取莖尖達半年的母株單株結薯可達50粒以上。母株在收獲前30天停止采苗,并停止澆水追肥,促進營養轉移,使苗不戀青,薯塊迅速成熟,小薯塊也能做種。

2.莖尖扡插

将剪下的莖尖泡在清水裡,如苗老可用3毫克/千克~5毫克/千克赤黴素或萘乙酸浸泡5分鐘再扡插,用竹筷在澆透水的墒面上按2厘米×3厘米或3厘米×4厘米的株行距插2~3厘米深的小洞,然後把剪下莖尖的第1個節放在洞裡,所埋葉和節會産生掖芽薯,栽幾行後就要澆水2~3次,使其自然封洞,确保苗不萎蔫。

3.水肥管理

水分管理與試管苗扡插相同。收獲前15~30天停止澆水。莖尖扡插後15天開始施肥,每隔7天1次,共施兩次;然後再施另一種肥,每隔7天1次,共施兩次;45天後兩肥交叉使用,每3~4天1次;收獲前15~30天停止追肥。

4.除草及病蟲害防治

除草及病蟲害防治方法與試管苗扡插相同。(說明:基質快繁原原種不需要培土,基質厚度夠就可以。)

5.收獲

早熟種一般60天左右收獲,每株可收種薯1~2粒;晚熟種80~90天左右收獲,每株可收種薯3~4粒。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馬鈴薯種植技術)4

四、微型薯沙繁生産技術

微型薯沙繁生産技術是一種沙繁馬鈴薯脫毒微型的生産方法,具體做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選基質

選擇沙粒直徑為1~2毫米的山沙或河沙,鋪于溫網室内的地面苗床上,厚度為10~30厘米,并刮平墒面。

(二)基質的消毒

用3%~5%甲醛水溶液澆透苗床,用塑料薄膜将墒面蓋嚴實,熏蒸4~8天後,揭膜通氣3~5天,然後将基質徹底翻松放氣1~2次,每天1次。

(三)苗源

從組培室取出帶6葉至15葉一心的試管苗,在溫網室内打開瓶口,注入少量水,從培養瓶内取出脫毒苗,剪去根部後,将試管苗剪成帶3個至4個葉節的小段,置于盛有水的幹淨容器中浸泡10~60分鐘。

(四)遮陽

将遮陽網1~2層拴在溫網室内的四周和頂部,試管扡插苗遮陽10~15天,繼代扡插苗遮陽7~10天。

(五)扡插方法

試管苗扡插,刮平墒面,用水澆濕墒面深度為2~5厘米,按5~7厘米的行距劃1~2厘米深的淺溝,用手将試管苗小段按2~3厘米的株距輕輕放入溝内,使葉節的下端立于沙中,或用釘有釘子的木條在刮平的墒面上插1~2厘米深的溝,用手将試管苗小段插入溝,插苗後澆定根水,吸幹,反複澆3次。

繼代苗扡插,将在墒面上已移栽成活的試管扡插苗剪取帶2葉至3葉一心的莖尖浸泡在水中10~60分鐘,用竹筷或釘有釘子的木條按株行距刮平并澆濕,深度為1~3厘米的墒面上插1~2厘米深的溝,用手将莖尖下部莖稈插入基質,葉芽全露出于基質上,插苗後澆定根水,吸幹,反複澆3次。

(六)肥水管理

試管苗扡插後,對遮陽網和苗床上噴清水,保持溫網室相對濕度在65 %~95%,15天後開始适量澆營養液,35~40天處理苗子,進行“豎苗”或“陷苗”,50~55天剪取帶2葉至3葉一心的苗子莖尖,80天後停止澆營養液,90~150天收獲微型薯,分早、中、晚熟品種,對未收獲的微型薯需繼續澆營養液,并進行第二次剪尖和“豎苗”或“陷苗”。

繼代苗扡插後,對遮陽網和苗床上噴清水,保持溫網室相對濕度在65 %~95 %,7~10天後開始澆營養液,61~65天收獲微型薯。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馬鈴薯種植技術)5

第二節 馬鈴薯脫毒原種繁育技術

一、繁育基地

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應建立在海拔2000米以上,降雨量500毫米以上,周圍兩公裡範圍内不種果樹及茄科作物及十字花科作物的隔離區。

二、繁育規程

(一)繁種田選擇

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的地塊。輪作周期最短5年,禾本科或豆科為前茬。

(二)土壤耕作

前茬收獲後,伏秋深翻耙耱,冬春鎮壓,結合入冬前最後一次整地,每畝用5%辛硫磷顆粒劑2千克拌成毒土施入,防地下害蟲。

(三)種薯準備

選經過病毒檢測和質量檢測的合格原原種做種,播前40天出窖,置于15℃~18℃和散射光下催芽,芽長至2~3厘米即可播種。也可用10毫克 /千克~15毫克/千克赤黴素水溶液浸種10秒打破休眠。

(四)播種

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為播種适期,甯夏南部山區在4月下旬播種。種薯在溝内頂向上放置,播深12厘米,薯越小越淺。墒情差時适當播深。采用壟作,畝保苗6000~7000株,種前結合整地畝施農家肥4~5噸,化肥純氮5~7.5千克,五氧化二磷4~5千克,氧化鉀5~7.5千克。

(五)田間管理

苗高10厘米時中耕除草,結合中耕淺培土,培土高度5厘米。現蕾期高培土,高度15厘米。結合培土畝追施尿素5~7.5千克。田間發現疫病植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銷毀,全田噴藥。可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硫酸銅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灑1次,連噴2~3次。田間有翅蚜達0.5頭/平方米,用2.5%的敵殺死或25%速滅殺丁防治。

(六)田間檢疫

調查病害和品種混雜情況。

(七)收獲時期

地上莖葉枯萎時收獲。收前割去薯秧,清理到田外,以減少薯塊感病。收獲時防止機械損傷,避免受凍,收後攤開晾曬。

(八)保鮮貯藏

用箱、包、筐等包裝,分品種、産地貯藏,防混雜。窖内保持适宜濕度。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馬鈴薯種植技術)6

第三節 脫毒馬鈴薯大棚高産栽培技術

一、選地

适宜馬鈴薯生長的土壤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微酸性或中性沙壤土或壤土;前茬未種過茄科作物的地塊;旱能灌、澇能排的地塊。

二、拱棚的搭建

大拱棚的内徑寬度一般在6~12米,拱高1.8~2.6米。大棚的拱架有鋼結構、水泥結構、竹木質結構多種,可根據當地條件選用。大拱棚應選擇厚度為0.06~0.12毫米的無滴膜。較薄的棚膜一般用1年,可保證有較好的透光度,促進馬鈴薯的早熟,提高産量;較厚的棚膜一般用2~3年,可節省種植成本。小拱棚的高度一般為1米左右,寬度為2~3米。二層膜高度一般離大拱棚頂部30~50厘米為宜,二層膜一般選擇厚度為0.02~0.03毫米。

三、整地施肥

馬鈴薯的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0厘米的土層中,因此入冬前應深耕30厘米左右,冬耕曬垡,疏松土壤。深耕前每畝撒施有機肥3000~5000千克。馬鈴薯生育期短,需肥量大,需集中施肥,化學肥料以底肥為主,播種前15~20天造墒,結合旋耕可同時撒施硫酸鉀型複合肥50千克/畝~100千克/畝。

四、種薯準備

(一)切塊

1.切塊大小

一般1塊薯塊在30~40克為宜。

2.切塊方法

切塊最好在不低于10℃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切塊時,先将種薯臍部切掉不用。将帶頂芽、50克以下的種薯,自頂部縱切為二;50克以上的大薯,應自基部順螺旋狀芽眼向頂部切塊,到頂部時,縱切3~4塊,可與基部切塊分開存放,分别播種,可保證出苗整齊。

3.切塊存放

及時放于濕潤、陰涼通風處攤晾7~8小時,溫度不低于10℃。待切口愈合後進行催芽或播種。

4.切塊注意事項

在切掉臍部的同時,觀察種薯健康狀況,淘汰帶病種薯。切刀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酒精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切好的薯塊應放置在紙箱或竹筐内,避免薯塊直接放在地面或塑料薄膜上,以免影響切口愈合。

(二)催芽

1.催芽的作用

催芽可縮短馬鈴薯出苗時間,同時可延長馬鈴薯的生育期。大棚種植時,如茬口能銜接及時,可以不催芽直接播種。

2.催芽時間

播種前20~25天切塊後催芽。

3.催芽方法

分室外催芽與室内催芽兩種,催芽溫度15℃~20℃為宜,嚴格控制溫度不超過25℃。室外催芽,采用陽畦進行催芽,陽畦底部距地面40厘米。每150千克種薯約需陽畦2平米,切塊前3天整好陽畦,提前升溫。薯塊堆積厚度不能超過20厘米,從陽畦北面倒入薯塊,距陽畦南端40厘米不宜放置薯塊,薯塊上部蓋草簾或沙子,噴灑适量溫水,保持草簾或沙子潮濕即可(注意草簾應在畦外灑水,以防漏水爛種)。草簾上部蓋薄膜。在催芽過程中,視草簾或沙子潮濕情況可适量噴灑1~2次溫水,以保持适宜的水分。15天後,分揀出芽長1厘米以上的薯塊在陽畦内單獨存放煉芽,不再繼續蓋草簾。達不到标準的可繼續催芽,20天後,揭開草簾見光煉芽。室内催芽,如室内溫度适宜,可在室内散射光下催芽,室内溫度低時,可在塑料棚内催芽,将種薯排到棚内,上蓋2~3厘米潮濕沙子。催芽過程中及時檢查,出芽1~2厘米後,輕輕扒出薯塊,播前3~5天放于散射光下低溫煉芽。

4.薯芽保護

薯塊運輸時使用筐或紙箱裝運,切忌使用編織袋、麻袋等袋子,以免損傷薯芽。

5.薯芽防病

為了防病,薯塊可以用阿米西達、多菌靈等藥劑摻滑石粉拌種,也可在播種後、覆土前溝噴阿米西達進行消毒。

五、播種

(一)播種時間

當地面下5厘米地溫穩定在5℃以上時即可播種,大拱棚三膜種植時,黃淮海地區一般在12月份至翌年1月初播種為宜。播種深度為10~12厘米。

(二)播種密度

單壟單行種植模式,5000株/畝~5500株/畝,大行距70~90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7~33厘米。

(三)起壟

平底開溝,溝深5厘米;播種,将催好芽的薯塊按既定種植模式放入溝内,保持芽朝上;溝内施氮、磷、鉀含量各15%的硫酸鉀型複合肥50千克/畝;撒除蟲劑,5%辛硫磷顆粒劑3千克/畝~4千克/畝;覆土起壟,壟高20~25厘米(偏黏性土壤壟高應不低于30厘米),單壟單行種植模式壟土肩寬40厘米。單壟雙行種植模式壟上肩寬55厘米。除草劑選擇33%二甲戊靈(施田補)50毫升/畝~60毫升/畝。

(四)地膜覆蓋

使用厚度0.006毫米的地膜為宜,蓋膜時一定要拉緊拉實,兩邊用土壓嚴。在播種過程中,及時搭建二膜或小拱棚,以及時提高地溫。

馬鈴薯種子脫毒種植技術(馬鈴薯種植技術)7

六、田間管理

(一)适時澆水

在出苗前可根據土壤墒情,選擇适當時機澆一次透水,以促使苗齊苗壯。澆水時應選擇天氣晴朗時進行,如一次不能澆透,可間隔1~2天再澆水一次,以達到澆透水的效果。出苗後及時破膜放苗,團棵期及時剔苗,保持一株健壯苗。

(二)水肥管理

第一,幼苗期、發棵期根據墒情适時澆水,保持土壤見幹見濕。開花期、薯塊膨大期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澆水時一次水量不宜過大,以溝深的2/3為準,切忌大水漫灌過壟面,以免造成土壤闆結,影響産量。

第二,澆水應在晴天的中午進行,盡量避開雨天澆水,以防棚内濕度過大。澆水後一定要注意通風排濕,如棚内濕度過大,陰雨天也要通風排濕,晚疫病發生流行期,晚上可在棚内燃放百菌清煙霧劑。注意遇倒春寒前澆水,可防凍害;收獲前10~15天應停止澆水,以利于收獲。

第三,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可适當噴施葉面肥。馬鈴薯團棵期可根據生長情況在澆水過程中每畝沖施氮肥2~3千克,以促進馬鈴薯的莖葉生長。馬鈴薯現蕾後,地下塊莖進入膨大期,應随澆水每畝沖施鉀肥5~10千克,以滿足馬鈴薯膨大期對鉀的需求。

第四,棚溫控制和放風。上午8~10點鐘,棚内溫度升到18℃就要放風,下午3點鐘左右棚内溫度為14℃~16℃時要關閉通風口。夜間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晚間可以不閉棚(注意防風)。棚内溫度一般不能超過25℃。超過30℃棚溫時,容易造成燒苗。馬鈴薯受凍後,除及時澆水、防病和噴施葉面肥外,最主要的是控制好棚溫。棚溫達到15℃時應及時通風,使其不要超過25℃。杜絕捂棚提溫的錯誤做法。通風有順風和逆風兩種方式。順風是指在上風頭封閉,下風頭開口。逆風也叫“過堂風”,是指上下風頭都開口通風。前期氣溫低時一般采用順風通風;後期溫度上升、植株逐漸健壯,一般采用逆風通風。通風口的大小,要根據棚内氣溫和天氣及時調節。

另外,通風時既要注意把沒有通過風的地方輪換通風,又要注意大拱棚和二膜或小拱棚的結合。通風采用側面中部通風為宜,可防止冷風直接吹到馬鈴薯植株上,減少通風對通風口處馬鈴薯植株的傷害。

七、收獲

一般情況在5月上旬前收獲完畢。收獲時一定要輕拿輕放,采用竹筐或紙箱裝運,以免掉皮破損而影響商品性。收獲的馬鈴薯要及時覆蓋,防止因陽光照射而使馬鈴薯青頭,更要避免陽光暴曬、雨淋而影響馬鈴薯的外觀和品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