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南端的“沖之鳥”,露出海面的陸地不到10平方米。日本政府宣布,将采集四周的珊瑚卵,人工繁殖後再放回,希望加速造礁,以免它被大海淹沒,連帶會讓日本失去周邊200公裡的“專屬經濟區”。這引起了讀者的濃厚興趣,珊瑚如何繁殖及造礁?人工繁殖珊瑚,真的能造陸嗎?
珊瑚外觀像樹枝,其實是動物。珊瑚蟲是種無脊椎的低等動物,底部會不斷分泌碳酸鈣“骨骼”,日積月累就形成像石頭的珊瑚礁。珊瑚蟲和水母、海葵、水螅一樣,都屬于“刺細胞”動物,包括口部、觸手、腸腔等部位,體表有刺細胞(以觸手部位最多),可射出毒液捕食小生物,屬肉食動物。
俗稱的“珊瑚”,是指珊瑚蟲群體。多數珊瑚蟲雌雄同體,産季會排出“精卵束”,包含卵子和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精子。受精卵一周内就發展成幼蟲,之後會附着在礁石上,發育成珊瑚蟲,所以沙岸不易看到珊瑚。也有少部分珊瑚蟲是将受精卵先留在體内,孵育成幼蟲後再排出,類似胎生。
成熟的珊瑚蟲會通過無性生殖大量繁殖,它們可像蚯蚓般斷裂後再各生出另一半;也可像植物出芽生殖,連接成一片,不斷擴大勢力範圍。
群體生活的珊瑚蟲,小則隻有0.1厘米,大的直徑可達1米,其底部會分泌碳酸鈣“骨骼”,日積月累形成珊瑚礁,可造陸、防浪。研究指出,每1平方米的珊瑚表面,每年約産生0.8公斤碳酸鈣,全球的珊瑚礁一年可積聚約5億噸碳酸鈣,目前全球面積中約有3%是珊瑚礁。
珊瑚為提高受精率,會同時大量排放精卵束。若能将精卵束大量聚集,在人工水槽受精、發育成幼蟲後,再放回原珊瑚礁海域,理論上的确可增加珊瑚存活率及造礁,但珊瑚造礁速度慢,1年隻約長1厘米。
台灣省珊瑚礁學會理事長、研究員鄭明修指出,日本之前曾在“沖之鳥”用水泥造陸,這些其實都會影響珊瑚存活。而且人工繁殖珊瑚,幾乎從未成功過。他說,日本政府的動作,說穿了隻是“噱頭”,但他們為了保存這塊礁,已投資3億日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