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魚效應也叫做狗魚效應,是指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争作用。
鲶魚效應通常和兩個漁夫的故事有關系,這兩個故事的内容大緻相同,本質完全一緻。
故事一: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他活着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隻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别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隻不過是多了一條鲶魚。
原來鲶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着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鲶魚效應”。
故事二:
日本的北海道盛産一種味道珍奇的鳗魚,海邊漁村的許多漁民都以捕撈魚為生。鳗魚的生命非常脆弱,隻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
有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鳗魚,奇怪的是,返回岸邊之後,他的鳗魚總是活蹦亂跳。而其他捕撈鳗魚的漁戶,無論怎樣對待捕撈到的鳗魚,回港後全是死的。
由于鮮活的鳗魚要比冷凍的鳗魚貴出一倍,所以沒幾年功夫,老漁民一家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周圍的漁民做着同樣的事情,卻一直隻能維持簡單的溫飽。
原來,鳗魚不死的秘訣,就是在整倉的鳗魚中,放進幾條狗魚。
鳗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出了名的死對頭。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倉的對手,便驚慌地在鳗魚堆裡四處亂竄,這樣一來,一倉死氣沉沉的鳗魚被全部激活了。
鲶魚效應不隻是在漁業的養殖有所應用,在其它地方也都有應用。
在企業管理中,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從而産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鲶魚"加入團隊,制造一些緊張氣氛,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争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争求勝之心。
企業除卻員工管理,也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管理觀念,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增強生存能力和适應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