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解析4點疑惑

解析4點疑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5 23:47:33

解析4點疑惑(176解析思索)1


來書雲:“師雲:‘《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天理,更無别思别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心之本體即是天理,有何可思慮得!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體,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①。’學者之敝,大率非沉空守寂,則安排思索。德辛壬②之歲着前一病,近又着後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發用,其與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認賊作子,惑而不知也。”


① 見于《啟問道通書》“上蔡嘗問‘天下何思何慮’”篇。

② 辛壬:辛巳年(1521年)與壬午年(1522年)。


歐陽崇一來信說,我讀了老師您寫的《啟問道通書》,您說《易經·系辭》中的“何思何慮”,指所思慮的隻是天理,此外再沒有别的思慮,并不是說空空蕩蕩的什麼都不想。心的本體即是天理,還有什麼可思慮的?學者下功夫,千思萬慮應該是從一個根上發出來的,這根就是天理落到心之本體上,也就是從良知發出來的。所有努力隻是要恢複良知本體,若去安排思索,也就是師心自用了。

“安排思索”的“安排”在這裡的意思是“謂施以心思人力。與純任自然、不加幹預相對而言。”陸澄修心學,“求聖心切”,把成聖這事兒看得太功利了,結果欲速而不達,這就是一種安排思索。

明朝劉元卿《賢奕編·應諧》有一則寓言,說的就是“安排思索”: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淵矣。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長号。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譯文:有盲人經過一條幹涸的小溪。在橋上失足墜落,兩手攀住橋欄杆,戰戰兢兢抓緊,自認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淵的。經過的人告訴他說:“不要怕,盡管放手下來,下面是實地。”盲人不信,抓着欄杆不聽地哭号,時間久了,盲人筋疲力盡,失手掉到地面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實地,何必這麼久苦自己呢?”)

“師心自用”這句出自《顔氏家訓·勉學》,意思是“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見。”

現在的學者有兩個弊病,要麼“沉空守寂”,要麼“安排思索”。

“沉空守寂”是亻弗家用語,和“沉空滞寂”意思相同,此病屬南宋礻單宗高亻曾宗杲礻單師所批判的“默病”中最典型的一種,又稱之為“枯木礻單”。《6祖壇經》中提到的大通礻單師,犯的就是此病。該礻單病的特征就是,沉溺于空心靜坐,閉目塞聽,一切不管,以不見一法、不知一法的虛無之境為究竟。礻單宗是最貼近我們文化的亻弗家宗派,是中國化後的亻弗教,其他的宗派相對要遠一些。

歐陽崇一信最後說,這兩個弊病,我也經曆過,在辛已到壬午期間犯有前一種毛病,最近又犯有後一種毛病。

思索隻要是從良知發用的,應該就算是符合天理的,那麼和安排思索有什麼區别呢?我擔心自己認賊作子,被迷惑了還不知道,特意請教一下先生您。


“思曰睿,睿作聖①。”“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與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為喪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發用之思,自然明白簡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紛纭勞擾,良知亦自會分别得。蓋思之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所以認賊作子,正為緻知之學不明,不知在良知上體認之耳。


① 《尚書·洪範》:“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義,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② 語出《孟子·告子上》原文“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思曰睿,睿作聖”出自《尚書·洪範》,按照伊川先生的解釋“思慮久後,睿自然生”,“思曰睿”是說人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久了,明睿自然就出來了,人是以思而靈,但不要忘記,人也以思而妄,所以一定要善于思考,不要胡思亂想,要勤于思考,而且方法要好、要對;“睿作聖”,“作”的本意是ト人用刀刮削、鑽刻龜甲,引申為創造、創作的意思,也就是明睿久了,就自然而然成為聖人了。

“思”的重點是要心有敬畏,不要抱定一個“我以為”,而是要去查證檢驗一下這個“我以為”對不對。同時一定要随時去觀察,随時去思考,随時去驗證,而不要隻是停留在思考上。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心有思考的功能,思考就會有所得到。

伊川先生說:“緻思如掘井”,意思是說我們緻力于思考的時候,就好像在挖井一樣。挖井,剛開始的時候,水一定都是非常地渾濁,随着工作時間的延伸,挖得越來越深了,慢慢,清水就引出來了。開始思考的時候,一定會很渾濁,很亂,但是,思考久了,自然而然就明快了,這就像挖井一樣,挖得還不夠深的時候,當然都是濁水,挖到泉眼的時候,清水一出來,就明快了。

陽明先生說,思考是不能沒有的。“沉空守寂”與“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的結果,也就是基于私欲的“師心自用”。這兩點在喪失良知之用方面的效果是相同的。

良知是天理落在心之本體上的昭明靈覺,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就是良知的作用。

如果“思”是從良知上生發出來的,也不過是天理,必然是明白簡易的;如果是私意安排的“思”,自然是紛纭勞擾,良知也是能夠分辨出來的。

究竟“思”是出自良知,還是出自私欲,自己都是知道的。會出現“認賊作子”的事情,根本原因是對緻良知不真的明白,更不知道從良知上體認。

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緻良知”,将合于道的“良知”通過人踐行,踐行包括心的一湧動直到落實出來,就是一個“緻”的過程,“緻”的本意是“送,到”,既要“送”,也要“到”,才算是“緻”。“良知”人人具有,但能時時保證“良知”能被“送到”才是“緻良知”的功夫。

解析4點疑惑(176解析思索)2

劉長志

儒學學者、陽明心學踐行者


正本清源,吾輩本分!

劉長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