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圍繞時代命題而不懈努力

圍繞時代命題而不懈努力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17:10:27

圍繞時代命題而不懈努力?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号 作者:洪大鵬 通訊員 樊軍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圍繞時代命題而不懈努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圍繞時代命題而不懈努力(一個重大而急迫的時代命題)1

圍繞時代命題而不懈努力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号

作者:洪大鵬 通訊員 樊軍波

初春時節,神州大地掀起了練兵熱潮,一支支雄兵勁旅激戰正酣。

不同時空下的練兵軌迹,有一個共同的交彙點——這些領兵打仗的指揮員中,相當一部分畢業于國防大學指揮培訓班。

當全軍官兵迎着新軍事革命的浪潮,沿着強軍興軍的征程大步邁進時,這所植根于紅色井岡、傳承着紅大、抗大血脈的最高軍事學府,面臨着一個嚴峻挑戰:如何加速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

走在國防大學校園内,記者能清晰感受到全校上下凝聚成的共識:這是一場最艱巨的戰争準備,也是他們必須回答的一個重大而急迫的時代命題。

使命之重

“一張面向未來戰場的考卷,每天都在審視着我們”

新學期伊始,國防大學校史館迎來一批批新學員參觀。

校史館複館兩年來,共接待7000多人次參觀。這所紅色軍校從紅大、抗大一路走來的輝煌曆史,讓大家時而驚歎,時而深思。

那天,在的訓詞牆前,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副教授褚睿凝視良久,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榮譽屬于過去,一張面向未來戰場的考卷,每天都在審視着我們。”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加強高素質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

讓褚睿印象深刻的,是該校的一份問卷調查。新的國防大學調整組建之初,一位剛剛完成某戰區重大聯演任務的指揮員入校報到,他在調查問卷上寫道:“随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确立,新型作戰力量不斷加強,每天迎接我們的都是全新挑戰。希望國防大學能貼近實際、瞄準實戰,真正成為我軍聯合作戰指揮員成長的教練場。”

作為一名長期跟蹤研究外軍領域的專家,褚睿的目光一次次投向世界軍事強國的相關探索。外軍對聯合作戰人才培養的設計,給褚睿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8年初,一場以“辦什麼樣的國防大學,怎麼樣建設國防大學”為主題的辦學思想大讨論在全校展開。打開思想的閘門,思潮洶湧澎湃,一個結論越來越清晰——

國防大學處在打仗鍊路上人才培養的頂端,肩負着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重任,必須緊盯未來戰場、着眼強敵對手,培養造就一大批堪當強軍勝戰重任的指揮人才。

能力之問

“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指揮員需要什麼就練什麼”

青龍橋,一頭連着中國軍隊最高學府,另外一頭連着圓明園廢墟。

在每一名國防大學學員眼中,這片斷壁殘垣就像曆史的警鐘。

“我們面臨的下一場戰争在哪裡?又将以什麼樣的方式打響?”跨過青龍橋的一批批指揮員時常帶着憂思。

2月底,又一批高級指揮員齊聚紅山口。他們是第22期戰略指揮培訓班的将軍學員。這一次,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國防大學推出的新版課程體系——

在100多個教學日中,絕大多數教學課題直接聚焦軍事鬥争準備,無人、激光、電磁、高超聲、5G、量子、腦科學等軍事高科技知識将陸續進入課堂。

随着課程教學的不斷深入,這些學員越發感受到這次學習帶來的沖擊與收獲:“課程設置緊盯戰争之變、科技之變、對手之變,緊密對接聯合作戰對戰略指揮員的能力需求。”

類似感受,不僅僅激蕩在戰略指揮培訓班學員的腦海。

去年9月,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司令員沈一兵被選派參加為期一年的聯合作戰指揮培訓班學習。

《戰争設計與戰争準備》《外軍空海聯合作戰戰例研究》《戰區聯合作戰籌劃組織》……一批瞄準戰争準備的打仗類課程,持續沖擊着沈一兵的大腦。

讓沈一兵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去年底的作戰指揮課程。在11天教學時間内,他和同學們完成了2次課堂練習、2次班組研讨,3份聯合作戰相關的想定作業。“強度之大、轉換之快、難度之高、要求之嚴,都超出我們想象。”沈一兵說。

沈一兵不知道的是,這些課程“大餐”是國防大學根據聯合作戰指揮員崗位指向和能力導向精心“配制”的。

從2017年開始,一場以重塑課程體系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在國防大學拉開帷幕。為了厘清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崗位能力需求,該校領導帶隊先後10餘次赴戰區聯指和軍兵種部隊展開調研,發放調查問卷上千份,一項一項解析聯合作戰指揮員的素質需求和崗位指标。

“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指揮員需要什麼就練什麼。”大學教務處處長紀敏志列出一組數據:5年來,國防大學緊緊扭住主責主業,對指揮員培訓班課程進行了5次叠代升級,每次教學内容更新率都在70%以上。

“世界在變,戰場在變,技術在變,對手也在變,我們的課程開發設計絕不能落後半步。”紀敏志說。

課堂之變

“從大課堂到小課堂,這裡面變化太大了”

在聯合作戰行動中,新型作戰力量和新質作戰手段如何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一個馬蹄形的研讨教室内,20名來自各軍兵種的學員,在教授汪洪友的引導下展開熱烈互動。課後,學員們一緻評價:與其說是上課,不如說是一次集體的作戰研究和籌劃。

說起小班教學,許多學員贊不絕口:小班化教學帶來個性化、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大家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更多鍛煉。

“從大課堂到小課堂,這裡面變化太大了。”在國防大學工作20年的汪洪友感慨萬千,“過去,上大課是衡量教員能力水平的一個标志。如今,小班化教學已經成為常态。”

課堂由“大”到“小”的背後,是教學模式的深刻變化。

新的國防大學調整組建以來,伴随課程設計上的變革重塑,一場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同時拉開帷幕。

2017年下半年,學校着眼高級任職教育院校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推行“學講研練考”教學模式,要求将“自學、講授、研讨、練習、考核”5個教學環節進行一體設計、綜合運用,更加注重教練學員指揮打仗的實際能力。

這一教學模式推廣之初,不少教員感到“水土不服”。有的教員抱怨:“要對5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工作量不止翻了一倍。”也有教員感到困惑:“講了一輩子課,反而不知道怎麼講課了。”

因勢利導,大學教育訓練部出台《“學講研練考”教學模式實施規範》,推出24種基本教學方法指南。同時,在全校組織教學模式創新集訓和課程教學設計比武,以此激發廣大教員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方式的熱情。

打開思想閘門,創新之水不斷湧出。幾年下來,這一教學模式得到教員普遍認可,激活了教學改革的“一池春水”。

“要素編組細訓”想定教學法、“三步一專”戰例教學法、“實案剖析”案例教學法……一系列創新教學方法層出不窮,課堂變得更“活”了。

一份調查顯示:雖然“研”的比重增加,“練”的強度加大,“考”的難度提高,但學員們對教學的滿意度反倒更高了。

人才之急

“要讓學員走向戰場,先讓教員從戰場走來”

“這樣的演練,過瘾!”走下演習場,教員楊國棟仍然滿臉興奮。

盛夏,國防大學校園裡,兩場研究性演習正在火熱進行。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參演的主角和對象不是學員,而是國家安全學院和聯合作戰學院的教研人員。

這次演習,兩個學院95%的教員參加演習,人人有角色,個個受檢驗。楊國棟作為戰略決策咨詢機構成員嵌入其中,通過作戰問題攻關、指揮作業推演、複盤檢讨總結等環節,對戰争各階段樞紐關節的理解和把握有了進一步提高。

類似教員研究性演習,楊國棟這兩年參加了不下5次,“不僅教戰研戰能力得到了錘煉,還催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隻有懂打仗、會打仗的教員,才能培養出能打仗、打勝仗的學員。”大學人力資源處處長嚴滿偉介紹,近幾年,為了打造曉于實戰的專業化教研隊伍,打造懂打仗的名師隊伍,大學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實施名師名家工程,采取“名師名家 團隊”“人才 項目”等方式,為首屆培養對象制定發展扶持計劃;為教研人員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各層次的砺劍平台,組織新教員集訓,安排教研骨幹參加全軍重大演訓和中外聯演聯訓……

在國防大學戰略指揮培訓班,提起軍事管理學院副教授陳乃利,許多學員對他的教學表現印象深刻。

翻開這位從教僅3年的教員檔案,是一串厚重的成長履曆:陳乃利曾在大單位作戰和作訓機關工作13年,擔任過師參謀長、副師長,數十次帶部隊參加聯合作戰演習演訓和非戰争軍事行動,是聯合作戰訓練的行家裡手。

從部隊演兵場到院校講台,陳乃利幾乎沒有“過渡期”。3年時間裡,他已經先後為10多個高層次培訓班學員開課,主持研究的課題多次在全校獲獎,還被評為國防大學中青年傑出專家。

“陳教員能以指揮員的視角剖析戰争、傳授戰法,課堂上引入許多鮮活素材,代入感和指導性都很強。”學員這樣評價陳乃利的授課風格。

“要讓學員走向戰場,先讓教員從戰場走來。”在國防大學,像陳乃利這樣從部隊指揮員崗位選調來的教員并非個例。5年來,他們強力推進“聚才引智”工程,把聯合作戰人才培養急需專業作為重點選才領域,選調200餘名優秀軍官充實到教研隊伍,一大批優秀指揮員帶着演訓場的硝煙味踏上三尺講台。

圖①:國防大學研究生學員行進在校園裡;圖②③:國防大學學員赴軍兵種部隊參觀見學。

段文軍攝

“來到這個培訓班,就像上緊了發條”

■本報特約記者 洪大鵬

夜已深,國防大學學員牟春江宿舍的燈還亮着。為了完成一份想定作業,他已經連續加班了幾個晚上。

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能力培訓”這個教學闆塊中,“研”和“練”的比重達70%,想定作業和班組研讨一個接一個。開學以來,牟春江幾乎天天挑燈夜戰。

牟春江所在的聯合作戰指揮培訓班,學員大多是來自作戰部隊的師旅級主官,在一年時間裡,他們學習的重點是聯合作戰指揮。

“這些學員學習的勁頭,就像奮戰高考的學生一樣。”在學員隊政委劉世楠看來,這些學員根本不需要動員,“來到這個培訓班,就像上緊了發條”。

上學期,來自空降兵部隊的牟春江一連申報了3個研究課題——《聯合作戰主要樣式與行動研究》《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研究》《智能化時代新型作戰樣式研究》。為了抓緊推進研究,牟春江扛着一箱泡面,開學前10天就返回了學校。

和牟春江前後腳返校的,還有陸軍某旅旅長江勇西繞。因為要請假參加兩會,這位全國政協委員生怕耽誤了想定作業課程,提前結束寒假回校。從高原返京的他,一邊同身體的醉氧反應做鬥争,一邊預習新課程。

新學期,這個班的開學第一課就是《戰區聯合作戰指揮》。學員們以10人為一組,分布在小班教室内展開分步細訓。

一場場帶實戰背景的聯合戰役被壓縮成一輪輪精研細訓的籌劃演練,用指揮網絡、電腦熒屏和文書指令,将這些學員的戰争思維串聯成一場場“頭腦風暴”。

“這種‘小班精訓’的聯合戰役籌劃,是學員們壓力最大又熱情最高的一門課程。”學員隊隊長李文峰說,“課堂内外,他們學得最多、講得最多、練得最多的,都是同一件事——聯合作戰;目的也隻有一個——提升‘聯’的意識、‘聯’的思維、‘聯’的素養。”

雁陣高飛靠頭雁,萬軍布陣靠良将。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一顆顆聯合作戰的“火種”在這裡聚集、點燃,一批批指揮員在這裡換羽成長,走向未來戰場……

高質量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從哪裡來

■陸海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強調要加大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力度,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突出出來,要求全軍采取超常措施,多管齊下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盡快有一個大的突破。

院校教打仗、研打仗的責任态度、較真程度,直接決定打仗人才培養質量。近幾年,國防大學很突出的一個方面,就是牢固立起為戰育人教學指導,把全校凝聚到為戰争準備人才上來。國防大學跳出陳舊思維和傳統套路,努力把戰鬥力标準落實到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學科專業、條件建設、評價标準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各領域,為學員提供全方位的軍事教育、戰争教育、打仗教育。

用創新課程培養打仗人才。院校培養人才,邏輯起點是打仗能力需求,關鍵是拉近課堂與戰場的距離。近年來,國防大學在聯合教育培訓課程體系創新上下了很大功夫,不斷叠代升級推出新版本,不斷加大研的深度、練的難度、學的強度。

堅持用實戰條件培養打仗人才。打仗能力是認識論、實踐論、方法論融合形成的創新能力,隻在教室聽課是培養不出來的,還要依托實訓平台反複推研磨煉。國防大學設計構建“6 X”實戰化教學訓練條件體系,建成聯合作戰、聯合勤務等系列作戰實驗室和專業教室,引進新質新域教學資源,建設實戰實訓教學基地,與相關院校智庫簽訂合作協議,有力支撐教、學、研、訓服務人才培養和備戰打仗的針對性、貢獻率。

堅持用專業能力培養打仗人才。教打仗、研打仗的能力,是院校教員的核心能力。教戰研戰能力上不去,培養打仗人才就是一句空話。國防大學注重“請進來”,讓身處鬥争一線的人講一線、讓指揮打仗的人講打仗。目前,軍隊高級指揮員來校授課在高級指揮教育班次已達30%;積極“走出去”,年均組織200餘名教員骨幹深度參與重大演訓活動等;堅持“自己練”,組織戰争推演、聯合作戰、聯合勤務系列教研團隊研究性演習,突出研究性作業、對抗式演練、複盤式總結。廣大教員在自我錘煉淬火中,教練一批批學員走向演兵場、走向未來戰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