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哪些春節詩?作者:李媛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詩經中有哪些春節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李媛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古人以一季耕種與收獲為“年”。《說文解字》對于“年”的解釋是:“年,谷孰也。”禾谷成熟之時,意味着農事告終,舉行慶典,慶賀豐收,慰藉一年的辛勞,這是新年的緣起。《詩經》産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雖然那時還沒有“春節”這個詞語,但已呈現了此後近三千年中國傳統春節年俗的雛形,其中諸多場景和習俗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詩經》對于新年的吟哦詠誦,蘊含着深刻的文明基因,滋養了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古老質淳的年俗
作為上古社會的百科全書,《詩經》記載了大量人情風俗、典章制度、曆史事件,其中對于年俗的描寫主要在《豳風·七月》之中。初冬伊始,人們就開始籌備新年。當時的年俗主要有:
準備新衣。《豳風·七月》中的第一章即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傳》的解釋是“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也”。這裡的“授衣”是一種習俗和制度,在寒冬臨近時,為勞作者發放冬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準備新衣,是新年必備的習俗,而隻有按時節勞作,過年時才能有新衣可穿。掃塵忙年。迎接新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對房屋進行清掃和修繕,《豳風·七月》中記載“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将屋中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清理幹淨,用煙熏除藏于牆洞中的老鼠,同時封好北窗、用濕泥土糊住門縫,以免寒風侵入。掃除完畢,便可攜一家男女老少,進入潔淨的房屋,辭舊迎新了。
釀酒祈福。新年不可無酒。“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經曆了一年繁忙而充實的辛勞之後,族人聚在一起,用豐收的稻谷釀成美酒慶賀豐年,為來年祈福,強烈的儀式感中滿溢着迎接新歲的欣悅之情。
聚族蠟祭。祭祀是迎接新年的必備工作。“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句詩反映的是歲末“蠟祭”(又稱“臘祭”)的年俗,即以禽獸祭祀農神。新舊交替之時,農人們宰羊備酒,祭祀農神與祖先,慶典之後歡聚一堂,舉杯共祝族中長者長壽安康綿綿無期。
這些古老而質淳的年俗中蘊藏着中國人的人生觀、時間觀、價值觀。所謂人情不遠,雖然《詩經》距今有三千年的曆史跨度,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其中純真質樸的生命狀态。
真誠積極、和樂歡快的人生态度
年終歲末,人往往會産生光陰易逝之感。《唐風·蟋蟀》中就發出“蟋蟀在堂,歲聿其莫”的感歎。天寒之時,蟋蟀進了堂屋。人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感慨一年時光匆匆。“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新舊交替、除舊迎新之際,最易觸發對于人對于時間和人生的哲學思考。這首詩在肯定人的正常享樂之正當性的同時,又警示人們“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行樂不可過度,君子好樂無荒,依禮節之,張弛有度,方可謀求長遠,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取向。
無論冬夏,我們智慧的、純樸的先祖們晝夜辛勞,除了農業生産,還要養蠶、織麻、打獵、蓋房、造酒、祭神、祝福。但即便如此辛勞,在《詩經》中始終洋溢着一種樂觀向上、踏實勤勉的精神狀态,始終充滿了對于自然饋贈的感恩、對富足生活的期盼,這種堅韌、知足、感恩的生命态度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内在精神依托。
順應天時、周而複始的時間觀念
《尚書·虞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帝堯命令羲氏、和氏,嚴謹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曆法,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上古時代,中國人對于“年”的認知是與農作物的生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四季更替、星河流轉,終而複始,生命律動呈現了自然的節奏。《詩經》中所體現的時間觀并非線性發展,而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循環往複,“始”與“終”是交疊重合的。“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的收獲之後又開始為下一年的播種做準備,以便春回大地時,可以順利地“其始播百谷”。所有這些活動都緊貼時序,體現出古人對天地法則的敬順,服從自然之律、順應陰陽之變。新年是在舊歲緊張勞作之後短暫的休養生息,是為了即将到來的忙碌積累能量。
敬畏天命、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
在“改歲”之前,周人往往先舉行一系列的祭祀儀式,在這些儀式完成之後,才開始慶祝新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在先民們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主要分為祭天和祭祖兩種。遠古時代,先民對自然界抱着非常敬畏的心态。他們通過祭祀來達到與天、與祖先溝通的目的,希望得到庇佑。《周頌·豐年》中描述了豐收之年的壯觀場景:“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萬億及秭。”農人們收獲了數不清的谷物,堆滿了高大的糧倉。“為酒為醴,烝畀祖妣。”此時,周人以糧食釀造的美酒來敬奉上天和祖先,表達感激之情、報答庇護之恩。“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因為豐收,祭品豐盛,禮儀很得當,希望能夠繼續得到庇護、賜福。祭祀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它寄托了對于天地和祖先恩澤的感懷,以及對于未來繼續得到賜福的美好祈願。
《詩經》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源頭,記錄了中華民族最初經曆的心靈曆程。雖然其中所記載的新年僅僅是此後春節習俗的萌芽,但它所蘊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潛意識。
來源: 學習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