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的總結,對于學好必修三是重要的一步,所以同學們要牢牢掌握這些知識點。
一、反射與反射弧
1、反射:神經調節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活動完成的結構基礎,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
3、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神經元(神經細胞)
4、神經元包括 細胞體 和 突起 兩部分,突起包括 樹突 和 軸突。
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産生興奮、傳導興奮。
二、興奮的傳導
1、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興奮是以電信号(局部電流、神經沖動)的形式沿着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信号也叫神經沖動。
2、未興奮區域的膜電位(靜息電位):外正内負
興奮區域的膜電位(動作電位):外負内正
3、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特點:雙向性
4、傳導特征
①完整性:神經纖維要實現其興奮傳導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結構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經纖維被切斷,興奮即不可能通過斷口;如果神經纖維在麻醉劑或低溫作用下發生功能的改變,破壞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則興奮的傳導也會發生阻滞。
②雙向性:根據興奮傳導的機制,神經纖維受刺激産生興奮時,興奮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時向相反的兩個方向傳導,因為局部電流能夠向相反的兩個方向流動。(雙向傳導)
③絕緣性:一條神經幹包含着許多條神經纖維,各條神經纖維各自傳導自己的興奮而基本上互不幹擾,這稱為絕緣性。傳導的絕緣性能使神經調節更為專一而精确。
④相對不疲勞性:有人曾在實驗條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電刺激連續刺激神經9~12小時,觀察到神經纖維始終保持着傳導興奮的能力。因此與突觸的興奮傳遞相比,神經纖維是不容易疲勞的。
5、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通過突觸結構完成。)
(1)突觸:神經元之間接觸的部位,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觸小體與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相接觸而形成。
①突觸小體:軸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觸前膜:軸突末端突觸小體膜;③突觸間隙:突觸前、後膜之間的空隙(組織液);④突觸後膜: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膜或樹突膜
(2)過程: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神經遞質→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另一個神經元産生興奮或抑制
(3)神經遞質:是指神經末梢釋放的特殊化學物質,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膜上的受體,從而完成信息傳遞功能。
①合成:在細胞質通過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後由小泡攝取并貯存起來。
②釋放:通過胞吐的方式釋放在突觸間隙。.
③結合:神經遞質通過與突觸後膜或效應器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相結合而發揮作用。遞質與受體結合後對突觸後膜的離子通透性發生影響,引起突觸後膜電位的變化,從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觸傳遞。
④失活: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很快就被相應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遞質被分解後的産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遞質。一個神經沖動隻能引起一次遞質釋放,産生一次突觸後膜的電位變化。
神經調節能保持有序性是因為:遞質發生效應後, 就被酶破壞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遞質供體:軸突末端突觸小體内的突觸小泡。遞質受體:突觸後膜上的受體蛋白。
⑥遞質作用:使另一個神經元 興奮或抑制 。
(4)神經沖動在神經元間的傳導速度比在神經纖維中的傳導要慢 。
(5)信号變化:①突觸間:電信号→化學信号→電信号;②突觸前膜:電信号→化學信号;③突觸後膜:化學信号→電信号
(5)傳遞特征:單向傳導。
即隻能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導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導,這是因為神經遞質隻存在于突觸小體中,隻能由突觸前膜釋放,通過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後膜,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興奮性或抑制性的變化,從而引起下一個神經元的興奮或抑制。
★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方式實質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轉變成電信号(局部電流)在傳入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在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時電信号又轉變為化學信号(化學遞質)在突觸中單向傳遞。化學信号通過突觸傳遞到另一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又轉變為電信号在傳出神經纖維上傳導,所以效應器接受的神經沖動是電信号。
三、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1、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包括大腦、小腦、間腦(主要由丘腦和下丘腦構成)、中腦、腦橋、延髓。
2、分級調節:
(1)大腦皮層:最高級的調節中樞;(2)小腦:維持身體平衡中樞(3)下丘腦調節體溫、水鹽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樞:(4)腦幹:呼吸、循環等活動中樞(5)脊髓:調節機體運動的低級中樞
四、人腦的高級功能
人的語言功能與大腦皮層的言語區有關:①運動性語言中樞:S區。受損傷,患運動性失語症;②聽覺性語言中樞:H區。受損傷,患聽覺性失語症;③視覺性語言中樞:V區。閱讀文字;④書寫性語言中樞:W區。書寫文字
五、激素調節
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它是由小腸黏膜分泌的。
2、概念:由 内分泌器官(或細胞) 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的方式,這就是激素調節。
3、腺體: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細胞構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獨立存在的器官。
(1)外分泌腺:分泌物通過導管排出,如淚腺、汗腺、唾液腺、胃腺。
(2)内分泌腺;沒有導管,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内的毛細血管裡,如垂體、甲狀腺。
4、動物激素的種類
化學本質 |
激素名稱 |
産生部位 |
生理功能 |
氨基酸 衍生物 |
甲狀腺激素 (含碘) |
甲狀腺 |
促進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尤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響,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
腎上腺素 |
腎上腺髓質 |
增強心髒活動,使動脈收縮、血壓升高。對物質代謝的作用在 于能促進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 |
多 肽 類 |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
下丘腦 |
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
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 ||
促腎上腺素釋放激素 |
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腎上腺素 | ||
抗利尿激素 |
下丘腦(由下丘腦神經細胞分泌、垂體後葉釋放) |
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 | |
催産素 |
促進妊娠末期子宮收縮。 | ||
胸腺素 |
胸腺 |
促進T淋巴細胞的分化、成熟,增強淋巴細胞的功能,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 |
蛋 白 質 類 |
生長激素 |
垂體 |
促進生長,主要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 |
促甲狀腺激素 |
促進甲狀腺的生長發育,調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
促性腺激素 |
促進性腺的生長發育,調節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
促腎上腺素 |
促進腎上腺皮質的合成和分泌腎上腺素 | ||
催乳素 |
促進乳腺的發育和泌乳。 | ||
胰島素 |
卵巢胰島B細胞 |
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濃度。 | |
胰高血糖素 |
胰島A細胞 |
促進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升高血糖濃度。 | |
固 醇 類 |
雄性激素 |
腎上腺皮質分泌少量,主要由睾丸分泌。 |
促進雄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激發并維持雄性第二性征。 |
雌性激素 |
腎上腺皮質分泌少量,主要由卵巢分泌。 |
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激發并維持雌性第二性征。 | |
孕激素 |
卵巢 |
促進子宮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長發育,為受精卵和泌乳準備條件。 | |
醛固酮 (腎上腺鹽皮質激素) |
腎上腺皮質 |
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鈉離子(Na )的重吸收和鉀離子(K )的分泌。(保鈉排鉀) | |
糖皮質激素 |
調節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促進蛋白質分解,加強糖異生;使外周組織對葡萄 糖的攝取、利用減少,故可使血糖升高。 |
5、血糖平衡的調節
(1)血糖的來路和去路
(2)血糖調節的相關激素
(3)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調節(體液調節)
△血糖平衡既受到神經調節,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其調節是一種神經——體液調節。
△胰島素 是體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腎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升高。
△胰高血糖素增多促進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增多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4)糖尿病人症狀:“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少。
(5)相關激素間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
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發揮相反作用。
協同作用: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揮相似作用。
6、反饋調節的概念及其意義
(1)概念: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
(2)反饋調節有正反饋和負反饋之分。
①如果反饋信息對控制中心發出的信息具有減弱的作用,則為負反饋。
②如果反饋信息對控制中心發出的信息具有增強的作用,則為正反饋。
7、甲狀腺激素、性激素、腎上腺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8、激素調節的特點
(1)都是微量和高效的有機物。
(2)通過體液運輸,是體液調節的主要方式。
(3)隻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4)激素作用後被滅活,需體内不斷産生維持動态平衡
第3節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一、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别
比較項目 |
神經調節 |
體液調節 |
作用途徑 |
反射弧 |
體液運輸 |
反應速度 |
迅速 |
較緩慢 |
作用範圍 |
準确、比較局限 |
較廣泛 |
作用時間 |
短暫 |
比較長 |
二、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協調
1、體溫調節:(1)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産熱)→體溫維持相對恒定(2)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 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無減少産熱的途徑)→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水鹽調節(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例如:甲狀腺激素。
第4節 免疫調節
一.免疫、抗原與抗體概述
(一).免疫
免疫是機體的一種特殊的保護性生理功能,通過免疫,機體能夠識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維持内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免疫調節是依靠免疫系統來實現的。
(二).抗原
1.概念:能夠引起機體産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
2.特點: 異物性、大分子性、特異性
3.抗原的特異性取決于: 抗原決定簇。
(三).抗體(免疫球蛋白)
1.概念:抗體是機體受抗原刺激後産生的,并且能與該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抗體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組織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兒在一定時間内可由于獲得母體乳汁内的抗體而獲得免疫。
3.抗體的作用機理:
抗體可以特異性地與抗原結合而形成細胞集團或沉澱,然後被吞噬細胞吞噬、殺死。
三、人體免疫系統的三大防線:
第三道: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組成。 特異性免疫
四、特異性免疫
抗原進入人體以後,有的被體液中相應的抗體消滅,有的則被相應的免疫細胞消滅。前者稱為體液免疫,後者稱為細胞免疫。
體液免疫:由 B細胞産生抗體遊離于體液中将進入人體的抗原消滅的免疫方式.
細胞免疫:由T細胞将侵入人體細胞内部的抗原消滅的免疫方式.
五、與免疫有關的細胞總結
名 稱 |
來 源 |
功 能 |
特異性識别功能 |
吞噬細胞 |
造血幹細胞 |
處理、呈遞抗原,吞噬抗原和抗體複合物 | |
B細胞 |
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
識别抗原、分化成為漿細胞、記憶細胞 |
√ |
T細胞 |
造血幹細胞(在胸腺中成熟) |
識别、呈遞抗原、分化成為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 |
√ |
漿細胞 |
B細胞或記憶細胞 |
分泌抗體 | |
效應T細胞 |
T細胞或記憶細胞 |
分泌淋巴因子,與靶細胞結合發揮免疫效應 |
√ |
記憶細胞 |
B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 |
識别抗原、分化成為相應的效應細胞 |
√ |
六、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如果自身免疫反應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了損傷并出現了症狀,就稱為自身免疫病。
常見的自身免疫病:風濕性心髒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2.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質的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
過敏反應的特點:
①.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
②.一般不會損傷組織細胞;
③.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④.過敏反應主要與B細胞有關。
3.免疫缺陷病:機體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想要學好高中生物,還要多做題,學習資料推薦大家用天利38套,務實基礎,逐級提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