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管理三要素

管理三要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3:01:13

管理三要素?斯蒂芬•羅賓斯的《管理學》中把管理的曆史推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的萬裡長城”時代更何況我們幾千年曆史長河中,還有管子的思想、有晉商的“委托-代理”、“頂身股”……甚至四大名著都能提煉出管理思想當然,學院派會說這屬于“治理”,但普羅大衆肯定對“管理”和“治理”傻傻分不清楚再說,法約爾都講“管理是所有企業、政府甚至家庭共同努力的活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管理三要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管理三要素(管理的本質)1

管理三要素

斯蒂芬•羅賓斯的《管理學》中把管理的曆史推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的萬裡長城”時代。更何況我們幾千年曆史長河中,還有管子的思想、有晉商的“委托-代理”、“頂身股”……甚至四大名著都能提煉出管理思想。當然,學院派會說這屬于“治理”,但普羅大衆肯定對“管理”和“治理”傻傻分不清楚。再說,法約爾都講“管理是所有企業、政府甚至家庭共同努力的活動”。

學者追本溯源,甚至可以推到動物社會,比如弗朗斯•德瓦爾的《黑猩猩的政治》。很多理論也來源于動物實驗,比如那個探讨“道德、階級、信仰”的一系列“猴子實驗”。

百度百科說:管理學是研究管理規律、探讨管理方法、建構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學科。從這個角度講,管理可以提煉為“建構”與“改造”。而羅賓斯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法約爾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則是職業經理人的語境(在管理的階層性探讨)。這些隻是管理行為,愛因斯坦說“你無法在制造問題的同一思維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隻在管理行為層面讨論管理,并不能探究到本質。

幸虧,有了布萊恩•阿瑟,他那本充滿馬克思主義哲學味道的《技術的本質》給了我們思考、分析的方式。說它有馬哲味道,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他說“經濟就是技術的一種表達……構成經濟的整套安排将包括所有制度和方法”,這樣的觀點馬克思則說的更簡潔——“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再比如“需求通常并不來自于外部刺激,而是源于技術自身。這就是為解決老問題去采取新技術,新技術又引起新問題,新問題的解決又需要訴諸更新的技術”,這不就是“矛盾論”嗎。

阿瑟把“管理”也定義為一種“技術”,我們可以遵循他的思路,先給“管理”三個定義:(1)管理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它是組件和規則的集合;(2)管理有一個遞歸性結構,管理包含着管理,直到最基礎水平;(3)管理是對現象有目的編程。

讓我們對這三個定義簡單探讨。

目的:管理的目的有效率、效益及其他很多說法。就像人本身是為了“求存”,在存在的基礎上加入社會因素,就有了财富、地位、價值……這些存在之上的附加追求。人類最初的協作生産,是為了生存,比如打獵、部落内部的男耕女織;随着部落之間的聯系,有了交換,互通有無。追求效益是資本的屬性,并不是企業本身的屬性。再後來,因為道德提升也好,緩和階級矛盾也罷,有了企業社會責任說。那麼最終是否就應該是《共産黨宣言》中“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資文化需求)。随着時代的發展,特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學者們應該找到一種超越資本屬性的企業的目的,來改變現有的企業管理語境。剔除這些社會因素,管理的元目的應該也是“生存”。

手段:其實筆者很不喜歡這種人為因素(老子所說的“僞”)凸顯的詞彙,更追求那種“無為而治”的自運行體系。但是組織像電子一樣有“波粒二象性”,霍桑實驗證明了這點。連觀察都會影響結果,那就必須承認“手段”這個定義。手段是有“價值判斷”的,所以就有了“菜刀”的“道德”問題。

組件和規則:管理涉及人、物(機械、工具……)、系統(人 人、人 物……),這些組件就像細胞、器官、組織一樣共同構成身體,它們既可以是管理的實施者,又可能是參與者。我們不能把管理僅限于人與人的關系,羅賓斯給出了如何管理機器人的思考題,繼續追問的話,還有機器對人的管理。規則是三者之間的連接,連接的規則有物理性、社會性;正式的、非正式的;道德的、法律的;流程的、方法的;理性的、感性的……二維的語言在這多維連接面前總顯詞窮,隻叙述單項連接一定不完整。

遞歸性:企業管理包含财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産管理、銷售管理……财務管理下又有成本管理、資金管理、稅務管理……管理系統下總有次級系統,次級系統又可再分,最終推到個人和最基本的物,于是人與人的互動,人與物的關系也是管理的一部分,比如廉潔紀律和操作手冊(繼續下推就成了個體心理學和工學的内容)。管理碎片通過社會遺傳(用“路徑依賴”體現不出“揚棄”的過程),形成高秩序組合,就成為大大小小、固定的模塊,拿來即用。

現象、編程:既然組件可分,系統可分,在連接發生問題時就需要重新編程。現象不僅指問題,也有1 1>2的發現,比如供應鍊 金融。問題即矛盾,解決矛盾不僅是“把冰箱門打開-把大象放進去-把冰箱門關上”,還要有“博物館的牆-清潔劑-鳥糞-蜘蛛-窗簾”這樣的辯證思維。

組件、規則、編程就引發出管理的第二層目的“順暢”。上述的定義簡單,但通過推導會有很多的内容。當然也需要以實際去驗證,形成不同的見解。

管理的階層性:“哲學總是體現着特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願望和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管理也有利益、願望和要求。社會階級我們不去探讨,組織内部的階層倒是可以分析。當今的管理學和實際中都将組織内部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高層、中層、基層),所以管理就有了“對誰說”的問題。比如“委托-代理”研究是決策層願望,“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是對管理層的要求。因為階層不同,還會有“誰對誰說”的問題,比如讓人诟病的“畫餅”。西方哲學講主體客體,總有些對立的味道在裡邊;而中國哲學則講天、地、人“三才”,講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必須順應自然。特别是儒家,“忠君愛民”是它連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方式,這個思想也使它把“士”這個職業,演化成為一個連接上下的中間階層。它有對上對下的教化,也有“克己複禮”的自我修養,更有胸懷天下的理想抱負。“中産階級”可以說與此相似,但它沒有成熟系統的理論。從這也看出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三層結構的穩定性。扁平化隻是針對管理層與執行層,所以與這個認識并不矛盾。說者需要聽者執行,于是就有了各種物質的、精神的刺激手段,處罰、獎勵、脅迫、鼓舞、交換、聯盟……就算把聽者當作“黑箱”,也要關注輸入與輸出。那個看似沒有階層差别的“共同目标”已被濫用,但共同目标既不能單純表達說者的需求,也不能是兩個階層利益的簡單相加。

管理的第三層目的“利益”也顯現出來。

管理的機械性、生物性及進化:學科的發展有兩個方向,結構深化和理論補充。比如天文學從簡單的觀察星星,不斷深化,通過加入不同學科形成二級學科:天體物理學、天體測量學和天體力學;而數學,從有理數到無理數,再到微積分和函數,不斷的補充新内容。管理學形成于“機械論”盛行的年代,那個時代的(工)人被當做零件,是機器的一部分(卓别林的《摩登時代》);而韋伯的社會學理論引入管理造就企業的科層組織,而他也被後世稱為“組織理論之父”;随着心理學“行為主義”的發展,管理從開始關注“人”,到研究“人”到引導“人”。直到現在,心理測試、組織學習都還有“行為主義”的影子。從管理的發展看,結構深化與理論補充同時存在。

管理的生物性是指不斷加入其他學科促進管理自身發展的趨勢,而機械性現如今有了新的意義——流程化和标準化。

無論是庫恩的“範式”,還是阿瑟的“域”,都提到“共同語言”,即所謂的“信念共同體”。阿裡強調的“價值觀”一緻也是這個意思。從這個意思上看,現有的“管理創新”其實并沒有什麼“範式轉換”的進化,隻是範式或域内知識的重新組合(還不如說是組件“話語權”主導的變化)。這就是熊彼得那句話:無論你如何重組郵政馬車,你永遠不能因此而得到鐵路。

這些又得出管理的第四層目的“自我完善”,“它們是流動的東西,永遠不會靜止,永遠不會完結,永遠不會完美。”(《技術的本質》)

我們可以武斷的說:隻有生産關系的轉變才會帶來管理的“範式轉換”。陳春花教授的“協同”倒确實可以認為是“範式轉換”,因為它并不隻是對現有内外部關系的重構,更深層次的意思是對可能的、新的社會關系的感知(諸如斜杠青年和自由職業者的比例不斷擴大)。當今的年輕人有了網絡時代的新認識,他們對“自由”的定義既不是60後那種“進了國企,生老病死”的集體觀念,也不是某些西方中心主義學者口中歐美式的标準(比如周洛華《市場本質》中的自由),這種新的觀念會使原有“組織化”的連結方式,變為“區塊鍊”式(去中心化)的連接方式。這麼看的話,管理學應該與馬克·格蘭諾維特的社會網絡理論結合。

讓我們重新回到“建構”與“改造”,你對世界、對社會的理解(世界觀)決定了你的底層管理構想。而“手段、組件、規則……”不僅使構想豐滿,還是改造的方案。四個層次的目的決定了“改造”的意願與強度。

無論是老子的“道”,佛學的“因果緣”,西方的科學,目的都是探知世界真相。能清楚表達這個認識過程的隻有“飛矢不動”,當你拍下這一幀的時候,箭已飛到了下一程。說這些并不是要導出“不可知論”。當代已經不再仰視西方的國人,既有“強調依靠主體的内在意識和道德實踐來實現主客體統一,擅長綜合”的東方哲學,也學會了“講求觀察、實驗、理性,擅長分析”的西方科學方法,隻有雙管齊下,看到“運動”,感受變化,“實事求是”,才能發現規律、提高管理水平、創新管理理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