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很多同學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感到很頭大。其中涉及到四位大咖,每一位大咖都對應着一個實驗,而且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很多同學背着背着就混了。現在教給大家一個口訣,趕緊拿出小本本來記好了!
"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娃娃。"分别指的是什麼呢?它們指的是四位大咖所做的實驗:桑代克通過貓開籠取食實驗提出了試誤說,巴甫洛夫通過狗進食的搖鈴實驗提出了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通過小白鼠的迷箱實驗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論,而班杜拉通過波波玩偶實驗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桑代克的試誤說。桑代克通過貓開籠取食實驗提出了學習的三個基本規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率。其中效果率最重要,如果能夠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那麼其學習效果會更佳。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巴甫洛夫通過狗進食的搖鈴實驗對反射進行了分類: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又分為第一信号系統條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統條件反射。另外,他提出了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兩條基本規律:1.獲得與消退。2.刺激泛化與分化。泛化是分不清兩種相似的刺激,比如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而刺激分化是指分得清兩種相似的刺激,比如,小明能分得清"酒"和"灑"。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斯金納通過小白鼠的迷箱實驗提出了三個概念:強化、懲罰和消退。這裡重點區分的是前兩個。能讓操作對象感覺高興的是強化,而讓其感到不高興的是懲罰。強化和懲罰均有正負之分,給予一個刺激是正,而撤銷一個刺激為負。舉個例子,媽媽告訴小花:如果這次能考100分,那麼就帶她出去旅遊。這就是正強化。首先看小花,出去玩能夠讓她高興,所以是強化。而給予她這種刺激,所以是正強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又稱為觀察學習理論。他也對強化進行了分類,可以分成三種: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