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三年級下國寶大熊貓

三年級下國寶大熊貓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6-16 04:43:00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于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雄性個體稍大于雌性。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态,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臉頰圓,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裡,那裡常年空氣稀薄,雲霧缭繞,氣溫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該物種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貓善于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借以回避強者的一種方式。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植物共有12屬、60多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态下可以超過30歲。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600隻。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主要栖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

  三年級下國寶大熊貓(國寶大熊貓)(1)

  行為特點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喂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貓最可愛的特點是它那胖嘟嘟的身體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這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裡面,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天敵,沒必要行動很快。但是,正是它這種慢吞吞的動作使它能夠保存能量,以适應低能量的食物。它們有時候也會爬樹偵察情況,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大熊貓善于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借以回避強者的一種方式。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後棄置山野。有時它們還和羊、豬等家養的牲畜親善,随着同吃同住。

  通常情況下,大熊貓性情總是十分溫順,初次見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頭低下,不露真容。它們很少主動地攻擊其他動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時,總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但當上了媽媽,其小寶貝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即便是關懷看望,也會惹怒母親大動肝火,張牙舞爪,動手動腳。有時它們還愛作一些修飾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動。可以象貓一樣把身體伸直,前是伸開,後半身擡起,讓身軀靈活舒展,或睡醒以後,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濕或過河涉水後,也可以象狗一樣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貓通常在發情季節發生沖突,特别是當三到四隻雄性追求一隻發情的雌性時。有時候,雌性和雄性也會發生争鬥。在動物園,它們的争鬥通常是因為水,食物或某隻大熊貓占據了好的地盤。

  三年級下國寶大熊貓(國寶大熊貓)(2)

  氣味标記

  對大熊貓種群來說,可以看見的信号對它們來是毫無意義的:它們的圓臉缺乏表情,尾巴很短,沒有冠部或棕毛來展開,耳朵可以豎起放下但也不夠靈活。這都是因為熊貓常年生活在高山上茂密的薄霧彌漫的竹林裡面、看不見彼此而造成的。

  大熊貓大多數的交流都是通過留在栖息地的氣味标記來實現的。當它們想見面的時候,通常是發情季節,就會通過氣味标記找到彼此。一旦它們見面以後,就轉為聲音交流。大熊貓依靠它們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從多情到生氣的情緒。

  沉默是另一種交流方式。當大熊貓在玩,或是簡單地表示友好,沒有交配或好鬥的想法的時候,它們不會發出任何聲音。這種聲音規則可以幫助人們判斷在動物園裡看到的大多數熊貓的行為。

  用氣味來标記領土是它們在竹林裡保持和平的秘訣。大熊貓将肛周腺體的分泌物塗在柱子,樹樁,牆上,地上以及它們經常經過的地方。這些氣味标記能讓它們互相回避或聚到一起。在非發情季節的時候,一聞到陌生熊貓的氣味它們就會走開。發情季節的時候,一隻雌性大熊貓的氣味可能就表示她已經做好交配的準備,并且希望吸引雄性前來。

  大熊貓有好幾種做标記的方式。它們經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的混合來做标記。當它們做标記的時候,它們會晃動頭部,嘴巴半張。做了标記以後,它們會在做标記的地方剝掉樹皮,或留下抓痕,以引起其他熊貓的注意。

  三年級下國寶大熊貓(國寶大熊貓)(3)

  食性食物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雖然随着食性的轉變,一些器官也起了相應的變化,特别是牙齒,它的臼齒非常發達,是食肉目動物中最強大的,構造較為複雜,接近于雜食性獸類,裂齒的分化不明顯,犬齒和前臼齒發達,沒有齒槽間隙。上門齒呈弧形排列,下門齒呈一橫列,第二對下門齒位置常靠後,似乎形成雙列,這種現象在老齡個體的頭骨上較為明顯。犬齒的齒根粗大,而齒冠顯得較短,齒尖不算鋒利。第一對前臼齒極小,常見有一側或雙側缺失的現象,第二對上前臼齒的前緣偏向内,後緣則偏向外,呈半斜位,第三、第四對上前臼齒的齒冠呈棱形,外側有3個,内側有2個齒突。臼齒被稱為丘突型齒,咀嚼面特寬大,大緻呈長方形,具大小不同的結節形齒尖,上臼齒有4個較大的齒尖,最後一枚上臼齒特大,向後延伸于顴骨的後部,冠面具有複雜的小棱形齒突,最後一枚下臼齒小,齒尖并不明顯,位于下颔支前緣的内側。一般食肉目動物的最後一枚上臼齒均位于冠狀突基部的前緣處,而大熊貓臼齒的後移即可限制上、下臼齒的左右擺動,又可以增強咀嚼效果,但碾磨作用受到限制。臼齒的磨損上下不同,下臼齒的磨損始自外側,而上臼齒則始于内側,原因是左右上臼齒列之間的距離大于下颔臼齒列的間距。總的看來,它的牙齒與其他食肉類動物不同,卻同草食性的有蹄類動物十分相似。

  它的前掌上的5個帶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還有一個第六指,即從腕骨上長出一個強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這個“大拇指”可以與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東西、爬樹等。但它卻還保留着食肉動物的那種較為簡單的消化道,沒有食草動物所具有的專門用于儲存食物的複雜的胃和巨大的盲腸,腸胃中也沒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纖維素發酵成能吸收的營養物質的共生細菌或纖毛蟲。為了獲得所需的營養,唯一的辦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一隻體重100千克的成年大熊貓,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時,吃掉10-18千克的竹葉和竹稈,或者30-38千克的新鮮竹筍,同時排出10 多千克糞便,才能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大熊貓的食物營養低劣,不能有過多的能量貯存。為了保存能量,必須控制能量消耗過大的活動。因此,它喜歡在平緩的地方行走,避免爬坡。平時也隻在一個小範圍裡活動,利用氣味、聲音等傳遞信息,相互之間并不直接接觸。大熊貓除吃竹子外,也吃一些雜草等其他植物,但吃進的量極少。此外,它也并非真正的“和尚”,遇到機會,也要開一次“葷”,恢複一下其祖先的本性。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布着一種害鼠,名叫竹鼠,俗稱“竹溜子”,專吃箭竹的地下根,使箭竹枯死。但它的肉卻是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正象當地的一句俗話中所說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大熊貓有一套巧妙的辦法來對付竹鼠,一旦聞到它的氣味,或者發現其蹤迹,很快就能找到它的洞穴,然後便用嘴向洞裡噴氣,并用前爪使勁拍打,迫使竹鼠慌忙出逃,大熊貓則乘機一躍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鼠皮,盡食其肉。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貓就會來個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獲。

  大熊貓雖然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它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并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布區裡,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隻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矩、依竹而生的動物。

  圈養大熊貓主要以某一種或幾種低山平壩竹為主食,輔食是以谷物類為主所調制的精飼料。竹類是大熊貓生長發育、身體健康和正常繁育的關鍵所在。随着大熊貓飼養技術的提高,逐漸認識到為大熊貓提供喜食的高山或亞高山竹類對于其身體健康和正常繁育的重要作用;加上交通條件的改善。圈養條件下,也能人工為大熊貓提供大量高山或亞高山的喜食竹類。

  大熊貓的食物并不是單一的箭竹,其實大熊貓喜歡吃的竹子種類比較多,箭竹隻是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種類。這些竹子長期生長在亞高山暗針葉林、山地暗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及山地常綠闊葉林的林冠下,分布海拔從700-3500米不等。不同山系的大熊貓主食竹類不同。大熊貓的食譜随山系和季節而有變化,在不同的季節采食不同種類的竹子或同種竹子的不同部位。春夏季最愛吃不同種類的竹筍,秋季多以竹葉為主食,冬季以竹稈為主食。

  野外大熊貓常見的食用竹種類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實竹子、筇竹、大葉筇竹、箬竹、少花箭竹、短錐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峨熱竹、巴山木竹、糙花箭竹、缺苞箭竹、華桔竹等 。圈養大熊貓常用的食用竹種類有巴山木竹、刺竹、白夾竹、箬葉竹、淡竹、苦竹、闊葉箬竹、毛竹又名孟宗竹、冷箭竹、拐棍竹、矢竹、三月竹筍、方竹筍等。圈養大熊貓除了主要采食竹類外,還可獲得少量的精飼料、水果以及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這主要是因為圈養條件下大熊貓不能完全自由采食,存在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均衡。因此,人工進行添加和補充。精飼料主要原料包括玉米、大豆、大米、小麥等。這些原料清洗後,按照一定配比,經過特殊工藝加工制作成為大熊貓的食物。大熊貓的所有食物都有嚴格的選擇标準,在使用前都需要經過安全及營養檢測。隻有符合要求的食物才能被最終提供給大熊貓。

  進食方法

  大熊貓每天需要花費将近一半的時間來進食。大熊貓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與肉食類動物相似,如相對較短的消化道、鋒利的犬齒、單室胃,沒有盲腸以及相對鋒利的爪和較發達的肉墊。在慢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以高纖維竹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應以竹為生的結構特點,如咬肌、齒冠齒突發達,前爪除有五趾外還演變出一僞拇指組成對握結構以便于握竹。

  大熊貓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手腳并用地收集、準備食物和進食。它們并不在乎它們在什麼地方——坐着、平躺、側倚——它們隻是不停的剝竹竿,吃竹葉。大熊貓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時候也可能是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每天至少飲水一次,有的地方雖然食物很豐富,缺了水,也難以找到大熊貓的身影。到了冬季,當高山流水被冰凍結以後,有的大熊貓也可能因為留戀自己家園的隐蔽條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長途跋涉,沿溝而下,到谷中去飲水,然後返回家園。大熊貓取水總是求近舍遠,日複一日地走出一條明顯的飲水路徑。它們到了溪邊,以舔吸的方式飲水,若溪水結薄冰或被砂礫填沒,則用前掌将冰擊碎或用爪挖一個大約25×20米的淺坑舔飲。大熊貓以竹類為主要食物,而竹類卻難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貓的能量攝入受到極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動都必須考慮到盡量多地攝入能量,盡量少地消耗能量。

  随着氣候和食物分布的變化,大熊貓有垂直遷移習性,夏季上移高山、攆筍覓食,秋冬高山積雪則下移到中低山地區。

  大熊貓對竹類的消化利用率較低,食物在體内停留的時間短,因而采取大量進食、快速排出的方式,來獲得足夠能量以滿足其需求。根據不同季節大熊貓采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食量大緻如下:竹筍23-40千克;竹葉10-18千克;竹稈17千克。大熊貓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這表現在它們優良的采食策略上。它們不但選擇區域内營養價值最好的竹子種類,而且還優先選擇營養價值最高的部位。采食的順序為竹筍,嫩竹,竹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