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快速上升,可供我們消費的食物類别琳琅滿目。然而,不時有“XX不如我們小時候好吃”、“XX不如我們小時候有營養”之類的表述,那麼這是我們的食材的真實感知,還是我們的食材極大豐富帶來的錯覺?
一、現在食物真實的營養狀況需要指出的,現代食物的營養狀況不如從前,這不是錯覺。這一說法得到越來越多科學研究的證明。在 1991 年《中國食物成分表》中每100g黃玉米面維生素 B1 和維生素 B2 含量分别為 0.26 和 0.09 毫克,而2018年《中國食物成分表 第 6 版》中每100g黃玉米面維生素 B1 和 B2 含量則分别降到 0.07 和 0.04 毫克,并且礦物質鐵、鋅、硒等礦物質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8 年,著名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刊文指出,全球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會讓農産品的營養價值越來越低。2020年,著名期刊《Science Report》刊文指出,從 1955 年到 2016 年,小麥中的蛋白質含量下降了23 %,錳、鐵、鋅和鎂的含量也有顯著下降。
綜合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現在食物的營養水平的确大不如前。
二、現在食物營養和口感變化的原因那麼,為什麼現在食物的營養和口感會下降呢?除了上面的氣候因素外,我們人類自身行為也是影響食物營養素含量的一大原因。比如種植方式、運輸以及食物加工。
從種植方式來看,以前的農作物幾乎都是露天種植,而現在為了提高産量,現在許多常見的蔬菜都是大棚種植的方式。大棚蔬菜生長期短,光照不足,就會導緻大棚蔬菜的營養含量遜于露天種植。
從運輸上來看,我們小時候吃的果蔬和肉蛋奶,大都是由附近幾十公裡的範圍生産提供的,所以水果蔬菜肉類都是生長到最好的時候才供應給大家。現在為了保證蔬果上架期間的品質,很多蔬果都會在其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就采摘下來。在較長時間的貯存和運輸過程中,食物的營養也難免會下降。
從加工程度上看,現在許多過度加工,損失較多的營養成分。例如,現在的精米白面,經曆多道加工程序後,稻谷和小麥胚芽損失殆盡,膳食纖維等營養元素迅速下降。同時,為了方便現在的生活,市面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加工食品,比如餅幹、香腸、水果幹、地瓜幹、鹹菜等。食品加工的過程,會導緻大量的營養流失。
三、如何保障自己的營養健康水平同樣的食材,要想攝入更多的營養,就必須要掌握一些方法。像食材的處理方式、烹調方法和食材搭配方面都會影響最終入口食物的營養含量。
從食材處理方式來看,食物處理不當,會導緻食物的營養流失。如,一道清炒小白菜,小白菜切成段,炒後維生素 C 的損失約為 30 %,而如果切成細絲,炒後會損失 51 %,切的越細,損失的營養就越多。類似的,如煮米飯時對大米多次淘洗,大量B族維生素會大量流失。
從食材烹調方式來看,煎炸烤等高溫烹調的方式往往營養容易損失。如油炸食物的時候,油溫越高,維生素A氧化分解越嚴重,部分維生素 A 還會溶解于油而損失。而采用涼拌加點亞麻籽油的方式,不僅美味,還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的吸收利用。如果是炒菜,建議采用急火快炒的方式,可縮短蔬菜的加熱時間,減少營養流失。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豆類蔬菜含有皂素和植物血凝素,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否則容易出現食物中毒症狀。
從食材搭配方式來看,科學搭配食物有助于食材營養的更好吸收。如魚和豆腐搭配,魚中含有的維生素D可以将人體對豆腐中鈣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胡蘿蔔和肉搭配,蘿蔔中的胡蘿蔔素是人體容易缺少的營養元素,同時也是一種脂溶性的營養元素,肉中的脂肪可以促進人體對胡蘿蔔素的吸收。這道菜裡營養比較全面,可以經常食用。同時使用一些香辛料搭配食物烹饪有助于減少食材營養的流失。香辛料的作用不僅僅是給菜肴提味,它們還含有多酚、黃酮等抗氧化成分,可減少烹調中蔬菜營養成分的流失。
除了這些方法以外,還要注意食材的儲存時間,對于不好保存的食材要做到少買勤買,避免長時間儲存導緻食材的營養流失和食物的腐爛變質。食材烹饪也要科學規劃,減少隔夜菜的産生。
盡管現在大多數食物的營養“縮水”,但是大家并不需要擔心營養攝入不足問題。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已經發布,大家按照指南中建議,做到食物多樣化和食物适量化,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物,優化飲食結構,就能保障個體的營養健康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