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悠揚的印度女聲哼唱,各種動物緩緩相繼在熒幕上出現,一段充滿異域色彩的風土人情讓人如癡如醉,預示着一部奇幻的海上曆險記就要展開。
這是2012年上映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開始的畫面。此片根據一次真實的海難事件改編,由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主演,是李安導演繼《卧虎藏龍》之後又一部舉世矚目的佳作。2013年,該片在第85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在内的四項獎項。
故事開始時代的背景是1954年左右,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後不久,少年派一家生活在印度南部的本地治裡。由于甘地去世後印度政局的動蕩,派一家決定舉家搬遷到加拿大,其中也包括他們家動物園裡的一群動物。
結果中途遇上了海難,除了派以外,其他人都死了,還有幾個活下來的動物,包括猩猩,斑馬,鬣狗,老虎。沒有食物,沒有水源,鬣狗在饑餓中忍受不了,殺了本來就已經受傷的斑馬。沒過幾天,斑馬肉吃完了,鬣狗再度将目标瞄向了派,這個時候,猩猩挺身而出,保護了派,但是猩猩在鬥争中被鬣狗殺死了,并被抛向了大海,葬身海腹。這激怒了派,在派想和鬣狗決一死戰的時候,老虎突然出現了,它殺了鬣狗。
至此船上隻剩下老虎和派,老虎時不時威脅着派,派隻好躲到救生筏上,為了活命,派把釣到的魚喂給老虎吃,同時慢慢地安撫它馴化它,就這樣經過了227天一人一虎奇特的漂流之旅後,派終于上岸了,老虎也獨自離開,永遠的消失在密林中。
有人說,沒有虎,少年便不可能擁有新的人生。毋庸置疑,在這段奇幻旅程中,虎是少年最無法割舍的記憶,它也成了供觀衆任意解讀的生命寓言。
佛洛依德曾經說過人有三重境界:本我、自我和超我。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正是人生的這三重境界。
1、超我:代表社會的理想、價值觀
尤其是父母的價值和标準,對個體行為的好壞與善惡有着道德規範的限制,通過抑制本我的沖動,說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方式來取代現實的目标,屬于人格結構的社會成分。
《少年派得奇幻漂流》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種套層結構,外層是成年派向一個小說家講述他少年時代的故事,裡層則是具體的故事内容。
派從小在父親經營的動物園長大,派與老虎帕克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父親的動物園裡,天性善良的派凝視着帕克,堅信它不會傷害自己,但派給帕克喂食的舉動被爸爸以及全家阻止住,并以“羊入虎口”血淋淋的事實告誡老虎的可怕,派與帕克的第一次交流以帕克驚慌逃竄中斷。
後來他們一家坐船到加拿大,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派一個人跑到甲闆上遭遇暴風雨侵襲,他不僅不害怕反而充滿敬意地禮贊神帶來這樣壯美的景象。不管大海帶給他的苦難還是饋贈,他都視為神迹:“我每天進行根據現在的情況而改變的宗教儀式一沒有牧師也沒有聖餐主持的一個人的彌撒,沒有神像的得福儀式,用海龜肉做惠賜的禮拜,向安拉祈禱卻不知道麥加在哪裡,阿拉伯文也說錯了。這些給了我安慰,這是肯定的。但是這很難,噢,真的很難。信仰上帝就是敞開心胸,就是不受拘束,就是深深的信任,就是愛的自由行動,但有時候要去愛太難了”
從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小男主派相信世間的美好,認為就算是動物甚至是最兇殘的老虎也是通人性的,從少年派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所有美好本性,單純、善良、天真、堅持。
2、本我:遵循快樂原則,隻關心如何滿足個人需要
本我是不受任何物質和社會的約束,屬于人格結構的生物成分。
海難發生後少年派和老虎、猩猩、斑馬、鬣狗流落到了船上,斑馬摔斷了腿被兇殘的鬣狗吃掉,鬣狗意圖攻擊派時猩猩出手相救,鬣狗轉過頭殘忍地殺害猩猩,最後惹惱了信仰宗教的少年派,他失去了最後的理智,想要殺死了鬣狗,結果鬣狗被老虎帕克先一步咬死。
之後少年派與老虎帕克開始了長時間的“相依為命”,開始少年派為了活命,怕帕克餓了遊過來吃掉自己,就拼命的捕魚喂飽老虎,後來船上儲存的餅幹吃完了,本來是素食主義者的派為了生存,開始和老虎搶魚肉吃。
少年派在和老虎帕克的鬥争中慢慢體會到在茫茫的大海中有時打倒人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災難帶給人的恐懼,正是因為有帕克的存在,派時刻保持着清醒和警惕,才能熬過一天又一天的孤獨和寂寞。于是派開始嘗試安撫和馴服帕克,與它相依為命共同逃離困境。
人性和獸性的鬥争,生存和文明的較量,人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在生命面前,良知到底處于何種地位,之前這些從來都沒有标準答案。
但是在這部影片裡,在生存面前,派抛棄了文明,抛棄了“自以為”的信仰,獸性被激發,吃魚,吃樹根,和老虎鬥智鬥勇,人性幾乎完全喪失,信仰已被擊垮到毫無約束作用。人完全進入了一個最原始的狀态-“本我”。
3、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通過考慮情境現實性,控制本我盲目的沖動,調節本能與環境的關系,屬于人格結構的心理成分。
在少年派快要絕望的時候,派的船漂上了一座無名島嶼,步入苔藓纏繞的森林,見到成千上萬狐獴生活在這裡,仿佛世外仙境,得到暫時的甯靜。
但是當太陽落山後,派才發現,他在白天暢泳的湖泊,到了晚上,竟然浮出無數魚的屍體,後來派還在一層層剝開的植物裡面看到了一顆人的牙齒。
這時,派開始醒悟,這并不是他的目的地,他如果在此追求安逸的生活,等待他的隻會是更深層的絕望。第二天,派叫上老虎帕克一起,重新回到海上,開始尋找“自我”的道路。
最後他們漂到了一塊陸地上,少年派被人們救起,而那隻老虎卻頭也不回的鑽進了樹林。
這時的派悲傷至極,但他内心的恐懼與獸性慢慢收回到自己的内心。
派希望對老虎說聲“謝謝”,畢竟它支撐他走過了絕望、恐懼的日日夜夜。
在海上,猛獸帶給他活下去勇氣,回到人類社會,獸性也随之消失。派終于在文明社會中找到了“自我”。
如果電影在這裡結束,應該是個比較圓滿的大結局,但是,在影片最後20分鐘卻峰回路轉,當作家和觀衆都以為派的故事以自己獲救、老虎走進森林而終結時,成年派又提供給我們另一個故事,不同于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個故事全部是以人物出場:派和母親、一名瘸腿的水手和一名廚師。廚師殺死了水手和母親,而派殺死了廚師。其實故事中的斑馬就暗示的是水手,母猩猩暗示的是母親,鬣狗暗示的是廚師,而老虎帕克暗示的就是男主少年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這部電影也許是在一系列奇幻的經曆的包裹下,對人生的領悟與對人性的解讀,是一個人的苦難與重生,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不斷鬥争的結果。在我們每個人意識下的某個部分,永遠存在着放縱自我、考慮現實、遵循道德标準三者的緊密結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