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過去了,即使在今天大家對恐龍這個神奇的生物仍然有着濃厚的興趣。為什麼如此強大的生物竟在一夕之間就走向了滅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行星毀滅記
根據科學家的推論,可能在1.6億年前,一顆叫作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被一顆直徑約為55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後粉碎,然後形成了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帶。然而小行星帶在運行的過程當中,有些碎片不小心偏離了原先的軌道,而誤闖入了地球的軌道,其中有一塊直徑約為10公裡的碎片,在6500萬年前直接撞擊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然後形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隕石坑之一—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當隕石撞擊到地球表面的時候,不僅僅會産生巨大的沖擊力,而且會産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巨大的撞擊力會導緻大量的灰塵進入到平流層,導緻陽光被遮蔽。而且還會有大量的硫酸以氣溶膠的形式進入到平流層,直接導緻抵達地表的日照大規模減少,地球生物的生命活動被阻礙。當一塊體型巨大的隕石碎片撞擊到地球表面的時候,隕石會被巨大的沖擊力所解體,于是事故現場附近可能會直接下起隕石雨。此外,撞擊之後的噴出物很可能會導緻全球性的火風暴。
也就是說,隕石撞擊地球會直接改變當時地球的整個生态系統,引發一系列的氣候條件變化,生物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恐龍就是在這一次撞擊中走向毀滅的。
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由于曆史過于久遠了,我們甚至很難去判斷這塊隕石碎片撞擊地球的具體年份,畢竟這次撞擊直接導緻了地球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包括恐龍在内的許多陸地和海洋生物都滅絕了。目前研究人員已經确定了那一次撞擊發生的季節——是在北半球的春天。
年份都沒有确定,季節是如何确定的呢?
大家都知道,許多動物的生活習慣和季節是有着非常緊密的關系的。确定隕石撞擊的季節能夠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研究鳥類、哺乳動物以及其它生物在災難後的生存模式。比如,在北半球,有冬眠習慣的動物在春季會更加活躍,這時候更容易受到隕石撞擊的影響;而此時的南半球處于秋季,有的動物開始要進入到冬眠的狀态中,受到的影響則會小一些。
在距離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海岸 3,000 公裡有一個地方叫做 Tanis ,在撞擊後,這裡的河床泛濫了,而且産生了其它的毀滅性影響。科學家在這裡發現一對古代魚類的骨骼,這成為了他們撬開隕石撞擊季節的鑰匙。
魚類化石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科學家在一些塔尼斯魚化石上發現了一些微小的球體,這些球體是隕石碎片在撞擊的過程中被抛向天空的被熔融和氣化後已凝固的岩石球。球體卡在了這些魚類的魚鰓中,這說明,發生撞擊的時候,這些魚類仍然是有着呼吸的迹象的,直到這些岩石雨瘋狂地砸向它們。
魚骨是科學家用來研究時間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們就像是樹木的年輪一樣可以記錄季節和年度生長的周期,比如魚骨上會有表示骨骼生長旺盛的粗帶、生長緩慢的細帶、甚至一些在饑荒或者幹旱時期會出現的生長停滞線。
為了弄清楚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的季節,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 Melanie during 及其同事對三隻白鲟的颚骨和三隻鲟魚胸鳍的骨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這些魚類的生長周期當中,它們一直沒有達到身體快速生長的周期。也就是說,意味着這些魚類在死亡的時候,它們的最後一個生長季節還沒有達到夏季的高峰,即它們在春天的時候就受到隕石的影響而死去了,對于北半球的恐龍來說它們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春天。
同時根據魚骨的情況,科學家判定這些魚類沒有出現生長停滞線,它們在死之前沒有遭受過任何的幹旱或者饑荒。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是在春季的時候。
小結:過去了6500萬年,這一天或許是地球上最恐怖的一天了,到處彌漫着死亡的氣息。而現在的人類還能弄清楚這是在什麼季節,窺探了古時候的奧秘,讓人感覺到時空錯位的感覺。有的事情雖然已經久遠,但是大地和生物卻永遠記得。
關注麥克斯韋的科學,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