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哪些地方?原創 南懷瑾 南懷瑾東方講堂 2019-07-14,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哪些地方?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原創 南懷瑾 南懷瑾東方講堂 2019-07-14

01 | 被錯解千年的“不孝有三”
這裡要讨論另一個問題,就是要推翻幾千年前古人的論點。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在中國非常流行。一般解釋它的意思是說,為人子者,有三件事情是不孝,沒有生兒子是最不孝的。
但以現代的醫學來看,一個人天生不能生育,也許因為上代遺傳的關系。當然,當時醫學還沒有如此發達,古人也不知此理,且不去管他。
問題在于,除了無後以外,還有兩件不孝的事,在《孟子》這段原文中找不到,但朱熹卻有他的說法。
這位自認是宋代大儒的朱熹怎麼說呢?大概他注解到這個地方,自己也頭大了,找不出來,于是引用古人的說法來注解另外兩件不孝:
一件是“貧不仕”,家裡貧窮,不出去做官發财來養父母,另一件是“陷父母于不義”。再加上孟子說的“無後”,湊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
我大不同意朱熹這種說法,這是宋儒解釋的不當之處,這種觀念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們應該注意“家貧不仕”這四個字的意思——父母還在,家裡貧窮,不出來做官,這就叫做“不孝”。這種觀念,害得一千多年來的中國人,都以為做官是最好的謀生與發财的途徑。
所以我常說,中國的教育錯誤了三千年,一開始就是重男輕女,生了一個兒子,就望子成龍。
如何成龍呢?最好讀書。為什麼讀書最好呢?書讀好可以做官,做官的好處可以謀生和發财。“升官發财”成了中國教育思想的中心。
在我們這一代,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是懷着這種教育觀念。雖然後來推翻了清朝,廢除科舉,不再考功名;但也想讀書做官,升官以後,縱不發财,回鄉也很風光。
所以,并沒有如古聖先賢的讀書為救國、救世、救人的心胸抱負。因此,幾千年來的中國教育,在基本思想上就是錯誤的,加上西方的教育制度一進來,這幾十年來更錯了。
不過錯得最厲害的,是宋儒以後。例如這裡說家貧不仕為不孝。為什麼一定要仕呢?可見欲養父母、生活的出路隻有做官;而做官必欲發财,那就非貪污不可了。難道隻有做官一條出路才養得起父母嗎?人生有很多的出路啊!

02 | 什麼才是真正的“有後”?
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孝道的理由,就是為了建立家庭健康、社會健康、人類健康。所以孟子說,不能事親、不能從兄,是二不孝,再加上一個無後,不能延續民族的命脈,是為三不孝。
對于無後這一點,在現代看來也是問題。因為孟子以後有好些人為了有後而多娶妻妾,可是娶得越多越生不來孩子。
對于這一點,我稍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且讀孔子所述、曾子所著的《孝經》,對于真正後代的解釋,是指功在國家,功在社會,功在人類,垂名于萬代,這才是有後,也是大孝。
相反的來說,一個人活了一輩子,死後默默無聞,與草木同朽,統統是不孝。
這是我對“無後”的看法,是否對,大家不妨試作深入的體會。最重要的,希望不要誤解“不孝有三”的三件事,要“事親”、“從兄”,無兄弟姊妹則為“守身”。
不能說不去做官發财就是不孝。前面孟子剛說過“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古人偏偏要在“不孝有三”上去亂作解釋,害得我們的文化一千年來走錯了路。對于“無後”,我認為我的解釋比古人更對。
試看曆史上,許多名垂萬代、功在天下國家的人,或有一句名言留在後世被人效法的,這都是“有後”。而有些人,雖威赫一時,但到年紀老時,死前已經默默無聞成為過去,那算什麼“有後”呢?
所以,我常說事業分兩種,上自皇帝下至乞丐,那是職業,而不是事業。中國文化對事業的定義,孔子已經下了,“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不管做什麼事業,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甚至像以前山東以讨飯興學的乞丐武訓也好,隻要所做的事情對國家社會有貢獻,使老百姓得到平安、益處、康樂,才叫做事業。
現在一般人都弄錯了,把職業當做了事業。事業又分兩種,一是現實人生的事業;而孔孟、釋迦牟尼,乃至于西方的耶稣,所做的都是千秋萬代的事業。在太陽沒有毀滅以前,他們的文化思想、他們的行為,将永遠影響人世,這就叫做“有後”。(《孟子與離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