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蒼茫大海之中有一座仙山,
山上有棵巨大的桃樹,
它的枝幹蜿蜒盤伸三千裡有餘。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山海經》
每到桃花開放的季節,小農都會想起《山海經》中的這棵“仙樹”,幾千年前“枝幹蜿蜒盤伸三千裡有餘”的大桃樹開出的花,到底長什麼樣呢?
作為“五果之首”,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符号,賦予了許多美好的寓意。在我國許多文化典故中,都有桃子的身影,在神話傳說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實。
桃文化桃花
在《詩經·周南》中,桃代表美麗賢淑的新娘,代表興旺和諧的家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曹植的《雜詩其三》中用“桃李”來形容佳人的美麗容顔:“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桃木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在《典術》一書中,桃木化身為仙木,具有特殊功效,佩戴可有吉祥寓意。
桃
《太平禦覽》卷九百六十七中轉引《神農經》将桃子描述成了“仙品”:“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臨死服之,其屍畢天地不朽”。
小農最向往的是唐寅筆下的桃: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桃花庵歌》
若是真能隐居于桃花塢地區桃花庵中,以種桃樹、賣桃花為生,這極緻的自由浪漫真是讓人羨慕。
桃花開在您的家鄉,桃花開了嗎?小農身邊的老人總是說,桃花開花的時間比過去提前了不少,這是真的嗎?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專家王力榮告訴小農,在通過對資源圃中89個桃種質長期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後,團隊發現,桃的開花時間較30年前提前了10天。
“桃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花期提前會受到‘倒春寒’的威脅。”王力榮說,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影響巨大。在過去幾十年中,氣候變化降低了許多糧食作物的産量,改變了農作物的物候期,并使得一些作物的分布範圍縮小。
那麼,現在的桃樹品種能不能适應未來的氣候變化?果樹與環境之間究竟會發生何種相互作用呢?
為了找到答案,王力榮團隊用263份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數據,構建了桃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的多類型變異組圖譜。通過親緣關系和群體結構分析,發現桃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可以分為7個生态型,與地理分布具有高度一緻性,通過環境、基因組、地理分布的mantel檢驗,發現環境是驅動遺傳分布的主要動力。
團隊通過全基因組受選擇分析和環境關聯分析(GWEAS),系統全面揭示了桃适應不同環境條件的基因組模式。研究發掘了控制桃抗寒性、高原适應性和花期緯度适應性的關鍵基因及其變異機制;闡明了幹旱誘導的桃果實糖積累的遺傳學基礎,以及果肉顔色适應性進化遺傳機制;利用長達30多年的物候期長期監測,發現桃開花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較20世紀80年代提前了10天,并鑒定了桃響應氣候變化的候選關鍵基因LNK1。
LNK1的變異在溫度升高時上調表達,從而導緻花開。這一發現最終可能使育種者控制果樹的開花時間。
當桃樹在幹旱等脅迫條件下生長時,果實就會變得更甜。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員發現了幹旱與桃子糖含量之間的直接遺傳聯系。
這一發現最終可能使育種者控制果樹的開花時間,以便在種植者和市場準備就緒時收獲桃子。
該研究成果于3月10日淩晨發表在《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桃李滿天下”從此被賦予了一層全新的遺傳學含義,幫助育種家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品種适應性改良的新模式。
希望育種家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培育出更具廣泛适應性的桃樹品種,使桃的種植面積更廣泛、可以更好地應對極端溫度、幹旱和氣候變化,做到“中國桃,滿天下”。
關注小農,和小農邊吃邊追溯果蔬的人文曆史,探尋植物文化,從植物界中尋求啟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