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動車組裝配生産線車間。新華社發(申皓文 攝)
新華社長春9月10日電(記者張鐘凱)在中國知名工業城市長春的西郊,坐落着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的新廠區。中國的高鐵動車,很多在此生産制造,而位于廠區一角的一個巨型車間,對它們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
這個可以同時容納77節動車組車廂的車間,是中車長客的高速動車組裝配生産線。各種各樣的列車車廂有序排列,高鐵工人們在車廂裡或車底忙碌,其中不少都是接線員,負責确保各種線束布線規範,接觸可靠。
中車長客的二級操作師姚智慧說,一列動車組會用到80多種線型、近20000根導線、約100000個接線點。“它們就像列車的‘神經’,任何誤差都可能對列車正常運行造成影響。”
姚智慧今年34歲,2011年來到中車長客,從基層接線員做起。每位接線員都必須練就“一口清”的絕活,将複雜的操作規程倒背如流。每天接線員要接200至300根線,接線完成後,與接線員實名挂鈎的編号标簽就被挂在線束綁帶上,和這條線共同守護列車的正常運行。
壓力常在,動力也常在。對于像姚智慧一樣的高鐵工人,在這裡可以不斷通過精進技術、比學趕超而不斷成長。進入車間的每一位員工基本都從接線員起步,然後通過培訓、實操和考核,從技工升到技師,再到操作師和技能專家,甚至成為公司的科學家。
年近50的韓東甯是廠裡的資深技能專家。在中車長客工作了30年,他見證了中國火車從“綠皮車”到動車、高鐵的飛躍。“首輛‘複興号’揭彩時,紅綢布落下來,看到那三個字,特别自豪和激動!”
1997年,中國鐵路啟動第一次大提速。此後,随着高速動車組自主化研制探索的推進,高鐵技術持續突破,從時速250公裡到時速350公裡,再到時速400公裡,從抗高寒、抗風沙、混合動力到可變軌距、磁懸浮、無人駕駛,中國高鐵如今已進入了智能化時代。
高鐵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其制造過程對人工的需求是否會越來越少?韓東甯笑着搖搖頭:“恰恰相反。”
在他看來,高鐵越快、越智能意味着一些軟件和硬件系統更複雜,對工人檢測和維護的技術需求和要求反而更高。“學無止境啊!”
9月1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胡俊祥在檢查線束。新華社發(申皓文 攝)
今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胡俊祥是姚智慧的榜樣。43歲的胡俊祥在一線工作了25年,總結出了30多項優秀操作方法,推動軌道車輛裝配技術不斷進步,如今已經成為廠裡的首席技能專家。
胡俊祥說,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這一階段,要保持進步,就得靠自主創新。我們會不斷去研究,精益求精,通過技術提升,繼續推進鐵路行業的創新發展。”(參與采寫:申皓文、周瑞楠、王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