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傳統佳節,是阖家團圓的日子。這一天,月亮很圓人團圓,家人們歡聚一堂,享受難得時光。
好節日當然需要好詩詞來助興,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愛好者,記得關注我哦!中秋節到好詩來,今天我給朋友獻上3首美妙古詩詞,帶你感受中秋月的魅力。
第1首,《中秋宿鄧逸人居》:偶與山僧宿,吟詩坐到明。夜涼耽月色,秋渴漱泉聲。澗木如竿聳,窗雲作片生。白衣閑自貴,不揖漢公卿。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得仁。從詩歌題目可以看出,劉得仁在中秋夜晚借宿在“鄧逸人”山中的家裡,享受山中月色的快樂。
首句一個“偶”,寫出借宿的偶然,凸顯了賞月的快樂。假如說,詩人和“鄧逸人”是多年的朋友,可能也就沒有這種“吟詩坐到明”的興緻了。
古人有白頭如新,也有傾蓋如故,詩人偶然遇到知己,又是中秋的好日子,自然是快樂加倍了。
第三和第四句寫山中月色的獨特美,不可以換到其他地方:山中本來清涼,何況月光又增添了寒意,使人都感覺有些涼涼的。而秋天秋高氣爽,期待着一場好雨,恰逢山中清泉流過,滿足内心所求。
第五和第六句繼續寫景,突出山中氛圍的清幽,體現人物内心的閑适。從而有了結尾兩句,稱贊“鄧逸人”隐居的情操,不為世俗紅塵所拘。
古人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恰逢中秋月夜,山中沒有白雲,卻有涼月,這是獨屬于隐士的美麗世界。詩人與世人分享這種美麗,讓後人得以感受中秋月的迷人。
第2首,《中秋月二首·其二》: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姚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是所有人的團圓時刻。然而,唐代時期的姚合就有一種辯證的想法,有一種“大宇宙”觀念。
詩歌前兩句是說,中秋節的明月,四海之内都看到是圓圓的美美的。而結尾兩句突發奇想,說:“怎麼知道天下都能看到圓月呢?也許千裡之外的地方,正下着雨刮着風,月亮躲着看不到呢。”
确實,按照“地球村”的說法,千萬裡之外,很多地方可能因為下雨的原因而看不到圓月亮。這種獨辟蹊徑的想法,顯示了詩人獨特的審美眼光,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中秋月的喜愛。
倘若不是喜愛眼中的“中秋圓月”,“愛吾愛以及人之愛”,詩人又怎麼會想到千裡外看不到圓月的人的感受呢?這就是一種大愛。
第3首,《中秋月》:自古分功定,唯應缺又盈。一宵當皎潔,四海盡澄清。靜覺風微起,寒過雪乍傾。孤高稀此遇,吟賞倍牽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朱慶馀。沒錯,朱慶馀就是那個給張籍寫詩的詩人,他借用夫婦新婚來試探科舉結果,留下千古絕唱:“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而這一首《中秋月》,朱慶馀也寫得很美,很有韻味。前兩句說,月亮是老天安排的,既有圓,也有缺,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這一句話,倒是與蘇東坡“月有陰晴圓缺”意思相類似。
第三和第四句寫中秋月的“皎潔”,帶來全天下的新鮮味道,令人油然生出喜悅。第五和第六句仔細寫中秋月,風乍起,才發現天地是這般靜谧;月光落,才感覺身上是微微寒涼。這種體驗是難得的,看上去“靜”,看上去“寒”,内心中卻是熱鬧和溫暖的。
結尾兩句是說,詩人年紀大了,每年一度的中秋節也變得很難得了,所以他欣賞中秋節,就越發感覺珍惜,不得不吟詩一首表達對中秋節的喜愛。這樣的結尾,餘味悠悠,令人贊美。
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