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文言文全部翻譯

初中文言文全部翻譯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8 20:02:30

初中文言文全部翻譯?初中文言文翻譯完整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初中文言文全部翻譯?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文言文全部翻譯(初中文言文翻譯完整版)1

初中文言文全部翻譯

初中文言文翻譯完整版

《曹刿論戰》

1.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将戰。 師:軍隊。 伐:攻打。

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國。莊公準備迎戰。

2. 曹刿請見。 請:請求。 見:拜見。

譯文:曹刿請求進見(莊公)。

3.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謀:謀劃。 間:參與。

譯文: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

4.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見識)淺陋。

譯文:曹刿說:“大官們(見識)淺陋,不能深謀遠慮。”

5. 乃入見。問:“何以戰?” 何:什麼。 以:用、憑、靠。

譯文:于是進宮去見莊公。曹刿問莊公:“您靠什麼作戰?”

6.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安:安定民生。 弗:不。 專:專有。 以:把。

譯文:衣食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别人。

7.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徧:同遍,普遍。 從:聽從。

譯文: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給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8.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體全的牛、羊、豬等牲畜。 加:虛誇。

信:誠信。意思是對神說實話。

譯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器、絲織品之類,我從不敢(向神)虛報數字,一定對神說實話。

9.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受到……信任。 福:降幅。

譯文:小信不能得到神靈的信任,神是不會降幅給您的。

10.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獄:案件。 雖:即使。 察:明察,了解清楚。 情:實情。

譯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實情處理。

11.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屬:類。 可:可以。 以:憑借。 請:請讓我。 從:跟随,跟從。

譯文:這是盡職、盡力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一條件)作戰。作戰時請讓我跟随前去。

12.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于:在。

譯文: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作戰。

13.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鼓:擊鼓,這裡指擊鼓進軍。

譯文:莊公将要擊鼓進攻齊軍。曹刿說:“不行。”

14. 齊人三鼓。刿曰:“可矣。”

譯文: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刿說:“可以擊鼓進軍啦。”

15. 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

敗績:軍隊潰敗。 馳:驅車追趕。

譯文:齊軍大敗。莊公正要驅車追趕齊軍。曹刿說:“不行。”

16. 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下:下車。 轍:車輪印。 轼: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

譯文: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眺望齊軍(的隊形),說:“可以追擊了。”

17. 遂逐齊師。 遂:于是,就。 逐:追趕。

譯文:于是就追趕齊軍。

18. 既克,公問其故。

既:已經。 克:戰勝。 故:原因。

譯文:戰勝之後,魯莊公問曹刿(兩次阻止)的原因。

19. 夫戰,勇氣也。

譯文:作戰,靠的是勇氣。

20.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第一次。 鼓:擊鼓。 作:振作。 再:兩次。

衰:衰弱,衰減。 竭:盡,耗盡,枯竭。

譯文: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失了。

21. 彼竭我盈,故克之。

盈:充滿。這裡指士氣旺盛。 克:戰勝。

譯文:他們的勇氣消失了而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

22.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測:估計,推測。 伏:埋伏、伏兵。

譯文:齊國是大國,難以推測它的情況,害怕他們在那裡有埋伏。

23.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譯文:我細看他們的車印混亂,遠遠看到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趕他們。

主要内容:

1.通過記叙曹刿戰前、戰中、戰後的論戰言論,說明“取信于民”是取得戰争勝負的先決條件,同時還要運用正确的戰略戰術并且掌握戰機才能取勝。表現了曹刿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

2.魯國取勝的原因(魯莊公取信于民,相信并聽從曹刿指揮;曹刿善于指揮,把握了戰機。)

《記承天寺夜遊》

1.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欲:想要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裡,脫下衣服想要睡覺

2.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戶:門 欣然:高興的樣子 起行:起來散步;

(隻見)月光照進窗戶,(于是)高高興興地起來散步

3.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想 ,考慮 遂:于是,就

心想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4. 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相與:共同,一起

懷民也沒睡下,就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5. 庭下如積水空明,

月光照在院中,像一潭水似的清澈透明

6. 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

藻荇:泛指水草,文中指竹柏的影子。藻:水藻;荇:荇菜。蓋:原來

似水的月光下,像交錯在水中的水草,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7.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何處沒有月夜?何處沒有竹柏?

8.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隻,僅僅 閑人:閑散的人。 耳:罷了

隻是少了像我和懷民這樣被貶的“閑人”罷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

發:起,被任用。 畎畝:農田。 舉:被舉用。

譯文:舜是從田野之中被提拔任用的;傅說是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的;

2.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 士:獄官。

譯文:膠鬲是從販賣魚鹽的中被拔任用的;管夷吾是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錄用為相的;

3.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 市:市井之中。

譯文:孫叔敖是隐居海濱被提拔任用的;百裡奚從市上(被贖買後)提拔任用的。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降:降下。 于:給。 是:這個。

譯文: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

5.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苦:使……受苦。形容詞使動用法。 勞:使……勞累。

譯文: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

6.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餓:使……經受饑餓之苦。 空乏:使……資财缺乏。

譯文:使他的身體經受饑餓,使他遭受貧困之苦,

7.行拂亂其所為, 拂:不順。

譯文: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錯亂。

8.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動:使……驚動。

曾:通增,增加。 忍:使……堅韌。

譯文: 通過那些使他的思想活躍起來,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能。

9.人恒過,然後能改; 恒:常常。 過:犯錯誤。

譯文:人總是犯了錯誤才能改正。

10.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

衡:通橫,堵塞、不順。 作:奮起,有所作為。

譯文:内心困苦,思慮梗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11.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色:臉色。 喻:明白。

譯文:憔悴表現在臉色上,歎息吟詠之氣發于聲音,人們才能了解他。

1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拂:通弼,輔弼。 恒:常常。

譯文:一個國家國内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部的憂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

13.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知:知道。

譯文:這樣以後知道,憂患可以使人(國家)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國家)萎靡死(滅)亡。

主要内容:

一、列舉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煉的。

二、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三、從個人和國家兩個角度,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往往會滅亡的道理。

四、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魚我所欲也》譯文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2.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同時得到。

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甚:嚴重、厲害。 于:比。 苟得:苟且得到。 苟:苟且,随便。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6.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指“死”。 不避:不逃避死。

死也是我厭惡的事情, (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有禍患也不逃避。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使:假如,假使。 可以:可以用來。

如果人們想要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方法,還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8.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更厲害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避免死亡的辦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

9.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由是: 用這種辦法。

用這種辦法就可以保全生命,可是有人卻不用;用這種辦法就可以用來避免死亡,可是有人卻不做。

10.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所以,人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

1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非獨: 不僅。 是心: 這種思想。

不僅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隻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并圍繞中心論點進行了分析論證。

1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箪:古代盛飯的容器,多用竹制。 豆:古代盛湯的容器,多用木制。

一籃子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會死亡。

1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蹴:踢。

如果吆喝着給他,路上來往的人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過去給他,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第二段:運用事例論證,從正面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未喪失其本性的表現。

1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鐘:古代六斛四升為一鐘。 辯:通“辨”,判别,區分。 加:益處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15.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徳”,感激。

是為了住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嗎?

1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通“向”,從前。 為:接受。

從前為了(禮義)甯死也不接受的,現在為了住室的華美而接受了;

17.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從前甯死也不接受的 ,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

18.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從前甯死也不接受的 ,現在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1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已:止。 謂: 稱作、叫做。

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第三段:運用事例論證,從反面論述了“見利忘義”是人喪失其本性的行為。

本文闡明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别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扁鵲見蔡桓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