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立 許金安 賀書雲 張翠翠
從小生活在窮鄉僻壤,翻山越嶺跑10公裡上學,吃百家飯長大;
到大都市謀生,幹最髒最累的活,開門店、做實業、創品牌,讓數百名老鄉在都市紮根;
回故鄉,辦工廠,讓百餘名群衆在家門口就業。
他就是被洛甯人譽為“牛肚王”的河南省甯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潤青。
10月17日,我們來到洛甯縣城郊鄉,探訪他的傳奇人生。
“吃百家飯長大”
1966年9月,王潤青出生在洛甯縣下峪鄉東山村。
下峪地處洛甯西南部、熊耳山北麓,南與栾川縣白土鎮分于界嶺,西南與三門峽市盧氏縣毗鄰,山高路遠,地廣人稀,曾是深度貧困村,于上世紀80年代整村搬遷至城郊鄉崛東村。
在那個物質生活匮乏的年代,王潤青的童年是在饑餓中度過的。村裡沒有小學,上學要到2.5公裡之外的鄰村,每天往返10公裡,王潤青的腿跑“傷”過,放學回家先要躺下休息才能緩過勁兒。
小學四五年級時,學校附近的同學看王潤青辛苦,就主動拉上他輪流到自己家吃午飯,減少了奔波之苦。
談起那段過往,王潤青的眼角是紅潤的。“我可以說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時候哪家都不富裕,我吃上一頓,人家就得勒緊褲腰帶!”
苦難的童年,純樸的鄉親,在王潤青心裡刻下了深深烙印。
後來,王潤青在鄭州站穩腳跟後,接收了一批批老鄉,教他們“穿串串”“涮牛肚”,資助創業,乃至安家。下峪村的董照利18歲時就跟着王潤青“闖鄭州”,如今已是開封市代理商。
據了解,為了讓剛到鄭州的老鄉“有口飯吃”,王潤青還專門租了兩間大房子讓老鄉免費入住,最多時有40多人,對于不願留下的,王潤青還會送上“盤纏”并送到車站。那時,他被人叫作“洛甯辦事處”。
“從擺地攤起步”
19歲那年,王潤青投奔親戚學藝,“街頭涮牛肚”,當起了“鄭漂”。
那些年,“涮牛肚”還是新生事物,城裡人不認,“下水有什麼好吃的?”打工者直搖頭,“太貴,吃不起。”
起早貪黑是王潤青的日常:每天淩晨5點買原料,回來後加工清洗、煮制、切片、穿串,中午騎三輪車去飯店門口賣一陣,下午2點返回準備夜市食材,第二天淩晨2點收攤回家,每天僅休息3個小時。
王潤青回憶說,1997年臘月二十八,鵝毛大雪,滴水成冰,他把爐火燒得很旺,讓熱氣騰騰的湯鍋吸引人。當時,一位老大爺看他狼狽,不忍心說破,“我買一些,你趕快回家吧,大過年的太辛苦了!”老大爺走後,他又到别處售賣。
生活再難,從不言棄。“總有熬出頭的那一天,好東西終究會赢得市場。”為了做出口味最好的湯底,王潤青到處拜師學藝,在制作工藝上,從清洗、拔腥、鹵制到手工切制,講究傳統入味,從嚴、準、精這三個方面挑選高品質的炮料。
從最初每天賣十幾元、幾十元,到幾百元。2000年,銷路逐漸打開,鄉親們紛紛投奔,王潤青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并指導“出攤”。“洛陽牛肚”在鄭州闖出了一片天。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王潤青的“鄭漂”故事常被老鄉津津樂道。2006年,他轉到幕後做批發。
“不讓群衆失業”
此後數年,鄭州“牛肚江湖”風起雲湧,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其中有一把交椅屬于“牛肚王”王潤青。
小作坊時代即将落幕,建廠是大勢所趨,“牛肚三雄”決定抱團取暖。王潤青選擇後勤管理,讓有能力更年輕的人做“領頭羊”。2010年,他們到豫東建廠,但理念不同,性格不合,一拍兩散。王潤青被“邊緣化”到西安闖市場,合夥人許諾“做起來就是你的”,然後還是被“釜底抽薪”,幾乎虧掉了半生積蓄。
彼時,洛甯脫貧攻堅戰号角吹響。“‘穿串串’屬勞動密集型企業,家鄉還有一幫難兄難弟,建在家鄉就能讓他們就業!”王潤青想到了故鄉。
2017年3月,王潤青回到崛東村,成立了河南省甯康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起了标準化廠房。2018年4月投産,100多名鄉親家門口就業。
“确保産品品質,不讓工人失業”是王潤青的底線。據了解,“穿串串”是“細活”,講究手上功夫,要根據客戶要求,大小、厚薄,切割穿簽,“論克計量”;從外地購進材料,經過加工,再運往外地銷售,物流占去一大部分,每根“串串”僅有幾分錢利潤。
疫情之下,餐飲業受到重創,銷售困難,但王潤青堅持“不掙錢也得正常生産,對得起客戶,讓員工有飯吃”。
品質為先,信譽至上,讓王潤青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成為“海底撈”“姐弟倆”等知名火鍋企業供貨商,并在多個省市建立了區域分公司,研制、開發火鍋食材、燒烤食材20餘種。
多年來,公司累計捐款捐物10萬餘元,公司和王潤青獲得“脫貧攻堅突出奉獻企業”“洛陽市優秀鄉賢”等稱号。
王潤青說,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今後他将繼續擴建增産,提升帶富能力,讓更多老鄉在家門口就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