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原意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虔誠祈禱供奉的話,神明會顯靈幫助你。
後來出現了引申義,表示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做任何事,你頭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會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為沒有人在旁邊就做壞事。是勸善規過的意思。所以後來又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擡頭三尺有神靈"等等類同的說法。"
但很多人隻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但其實它還有下一句: "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畏己知,這句話出自清代一位叫葉存仁官員。他為官三十餘載,甘于淡泊,毫不苟取,一生保持着自己兩袖清風毫不苟取的原則,對誰的賄賂都堅決拒絕,用為官的所有時間在抵抗着貪污腐敗的不正之風。
因為他的一派正氣,他的下屬和臣僚們都很尊敬他,為有他這麼一個兩袖清風的領導而驕傲。最終有一天,清廉的官員葉存仁達到了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要回家養老了。
葉存仁在為官之地的人氣很高,所以當時的父老鄉親們都争着搶着來送他,還給他準備了很多送别的禮物,當然,為人正氣的葉存仁都一一拒絕了。即便是為官的最後一天,他也不願意收受賄賂來破壞自己一向清廉的形象。
可是葉存仁站在鎮子裡的巷口等了大半天,也遲遲沒有發現自己平日裡的下屬。他就有點疑惑了,自己平時對這些人也不錯,該照顧的也都照顧到了,怎麼還是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嗎?就連要走的最後一天,都不願意來送送他?
就這麼等到了晚上,葉存仁站在碼頭準備要坐船離開了,遠遠的看到一隻小舟漂過來,小舟上還站着很多人。走近一看,這些熟悉的面孔不正是自己一天沒有露面的下屬們嗎?
原來,自己的下屬并不是忘了自己的歸鄉日期,也不是對自己有意見才沒有來送行。而是因為他們最近湊錢準備了一個送别的禮物,這禮物就是那隻小舟。
為了避人耳目,這些人隻能等到晚上再坐着小舟出現,順便把這隻集資買到的珍貴禮物送給他們的老領導葉存仁。
看到昔日的同僚們對自己的一片真情,葉存仁非常感動。他看看小舟上的他們,又擡頭看看月亮,覺得其情其景實在是讓人熱淚盈眶。于是即興賦詩一首以據贈:“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已知。”
詩的前半句表達了自己對同僚們夜半相送慷慨解囊的感動,而後半句就是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這說明葉存仁知榮辱、講自愛。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強烈的榮辱觀,能夠用正确的言行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損于自己名譽、形象的事,因此他"不畏人知畏己知"。
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 這句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檢讨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止惡行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