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麼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麼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3:31:44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麼用?每一個階段,教育人都需要不斷走出自己觀念的“洞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麼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麼用(授之以漁不如直接要魚)1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麼用

每一個階段,教育人都需要不斷走出自己觀念的“洞穴”。

五年前,采訪河南汝陽聖陶學校創始人王天民時,他說的一句話至今印象深刻。他将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做了新的發展,即“授之以漁不如直接要魚”。

這句話顯然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打破了既有的認知局限。我們通常的理解是,魚即知識,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他們方法。但是,王天民校長的觀點是,方法也不給學生,而是隻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在任務解決過程中總結自己的方法。

“直接要魚”就是給學生一個真實性任務“抓到魚”。教師不給方法、不給指導,如何抓到魚、使用什麼工具抓、是一個人獨立抓還是一群人結對抓,自己去思考、判斷或通過讨論共商制訂抓魚方案。最終在不斷試錯和對比中總結出抓魚的最優方法。

“直接要魚”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學習的隐喻。我覺得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價值值得關注:

一是任務具有真實性、挑戰性和召喚性。新時期的教學設計一個重要策略就是情境化,即創設真實問題情境。通過創設一種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知識産生的過程和原初狀态進行還原,讓學生回到知識發現的現場,經曆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如果說知識就是魚,那麼生活就是水。離開生活,知識就會變成死魚。因此,走向深度學習一定是将知識放置在生活中,或者是從生活中提取相關的學科知識,讓知識保持鮮活。總之,真實性就是要走向生活與學科的雙向融合。

挑戰性即在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環境裡,做挑戰自己大腦的事情。召喚性意味着參與性,一個學習任務具有召喚性,學生才可能有高參與度。假設性的任務缺乏召喚性,挑戰性過高也不具有召喚性。所以,就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言,是否具有召喚性才是最大的挑戰。

二是在創造性解決問題中實現多元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總是顧此失彼,尤其“過程與方法”目标長期淪為“失落的一角”。如何讓“過程與方法”成為教學中逐步凸顯的一環?“直接要魚”無疑是一個重要路徑。“直接要魚”獲取的不是間接經驗,而是直接經驗。在解決“抓魚”這一實際問題過程中,獨立思考、協同學習、體驗式學習、反思性學習、使用工具學習等衆多學習方式自然實現了綜合運用。在學生完成這一任務過程中,知識本身和學會知識的方法自然都能掌握,學習素養自然能得以提升,在這種綜合性、整合性學習中才能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标。

三是認識學習中“有效失敗”的意義。在真實性問題解決中,目标、方法、動機總是處在變化中的,因此問題解決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甚至會遭遇到多次失敗。但是,遭遇失敗的學習恰恰為情感體驗的升華和走向深度學習創造了更多可能。遭遇失敗恰恰可能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正如美國教育學者馬努·卡普爾提出的“有效失敗”概念,學生短期學習表現可能不佳,但失敗的經驗激活了學生的先前知識,促進了内在學習的發生,從而獲得較好的長期學習效果。與“有效失敗”對應的還有“無效失敗”“有效成功”“無效成功”三個概念。無效失敗指既短期學習表現差,又長期學習效果差;有效成功指既短期學習表現好,也長期學習效果好;無效成功指短期學習表現好,但是長期學習效果差。現實中,我們似乎更崇尚“無效成功”,因為我們總是見不得眼前的失敗,更等不及未來的成功。

《中國教師報》2021年05月05日第4版

作者:褚清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