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出蜀告别峨眉山時寫的一首詩: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月是秋月,水是秋水。隻要想想詩歌所寫内容,都滿是詩意。
月是“半輪”,是上弦月還是下玄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月缺而人離。清境中彌漫着淡淡的愁意。這愁意,月一般的懸浮,水一樣的靜流。
峨眉山高聳,缺月倚在山頭。平羌江默然而去,月影、山影都在江流的蕩漾中漂浮、相依又相離。
江流急速,李白乘船而下,在月影、山影中無聲地前行。由峨眉山下、平羌江的清溪出發,過三峽,下渝州,達荊楚,仿佛轉瞬即至的事。
思随船行,順流而下。有半輪秋月的照耀,有美好前景的召喚。李白的夜航船舟輕行疾,轉瞬之間,即穿過了千裡蜀江。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美景漸次呈現,有着無限的層次感;心情随山轉水流,有着月照波漾的快感。在山水的交替變化中,詩歌既展現出一幅千裡蜀山蜀水的優美畫卷,又描繪出詩人在層疊變幻的美景中奔赴理想前程的輕舟疾進圖。
在一首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是李白的大手筆,一般的人寫來,即是累贅,即是繁複無味。這些單調枯燥的地名,在李白的駕馭下,呈現出無盡的妙趣——既有美景的暢快展示,又有情感的濃烈奔溢。
這首詩構思精巧,手法高妙,意境清新俊逸,千年以來,自成卓異不滅的風景。
這是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的某個“半月”之夜,千裡蜀山蜀水被李白的妙筆定格成永恒的畫圖。明代王世貞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迹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待續;講李白我是認真的;版權所有)
文/趙 斌 圖/譚昌永、蔣戈
李白故裡,四川江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