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翠華,1984年出生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大學畢業後到哈爾濱市延壽縣加信鎮工作。2012年,她帶頭成立了鑄業萌農産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創業過程中,羅翠華策劃農民創業項目近20個,累計為30多家農民企業銷售農産品,年帶動銷售額2000餘萬元,被評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 圖為羅翠華(右)在倉庫中理貨。 受訪者供圖
核心閱讀
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後,羅翠華創辦農業信息服務公司,并逐漸由提供初級農産品的中介信息服務向提供精深加工農産品的整合營銷信息服務提升。如今,她又走上提供農業技術信息服務的新路子,累計組織培訓3000多人次,帶動鄉親創業增收。
■創業心得
井要深挖才有水,鄉村創業也一樣,選準路之後,就要認準它。面對坎坷挫折,一方面要帶着執着信念制定階段性目标,另一方面要打造專業團隊做好支撐。創業過程中遇到不懂的技術和知識,要多方比對研究,綜合判斷、審慎決定,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
——羅翠華
約定的時間剛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鑄業萌農産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羅翠華大步流星,匆匆出現。她甩下肥大的藏藍背包,正了衣領,在一沓沓發票、名片、火車票中翻出辦公室鑰匙,兜裡的手機響個不停。
“不好意思,剛去簽了幾份合同。”坐進堆滿各類農産品的辦公室,羅翠華把鈴聲不斷的手機調成振動模式後笑了笑,“最近實在太忙了。”
起 步
“我們要打造一個農民創業聯盟”
“爬着壟溝,薅着雜草,炎熱的夏天裡,跪在地上一幹就是五六個小時,臉上沾着泥,渾身蚊子包。”想起小時候幫父母幹農活的場景,羅翠華記憶猶新。
高考時,羅翠華選擇了東北農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農産品營銷方向,“咋從地裡種出糧食,我懂。但怎麼把糧食賣得更好,要學。”羅翠華的眼睛大而有神,目光堅定。大學4年,靠着勤工儉學的收入,她沒向家裡要過一分錢。
2008年,剛畢業的羅翠華面對衆多選擇,決定加入哈爾濱一家小型農業信息服務公司。通過對多家合作社的大量走訪,她逐漸看出些門道。“不少創業者隻會種地,不研究政策,不懂市場。100%純正的樹莓汁,卻隻在瓶子上印了‘樹莓汁’仨字兒,連商标都沒有。”
邊幹邊學,直到2011年末,得知“老東家”即将被轉讓,羅翠華和4位同事吃着盒飯,商量起了合夥創業的事。
“這麼多年幹下來了,咱們幾個有啥不行的?創業吧!”當時,羅翠華信心滿滿,“我們要打造一個農民創業聯盟,公司名就叫‘鑄業萌’!”
2012年,羅翠華帶頭,幾個合夥人東拼西湊了10萬元錢,注冊成立了鑄業萌農産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依舊主營農業信息服務。請編輯整合農資信息、政策消息;聘專家進行市場、政策分析;搭團隊為合作社量身定制品牌網站……那段時間,羅翠華吃住在公司,一天打近百個電話,出一趟差至少走訪七八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隻為整合各地供給需求。
“每天都有農戶通過我們的渠道把糧食賣出去,上啥地方能收到啥糧,網站上一看便知。”羅翠華說,“他們高興,我們也特别有成就感。”
然而,連續兩年的赤字讓公司犯了難:網站會員費每人每年幾十元,難以覆蓋人力成本,建設網站的業務需求少,不成規模……“本想先賺口碑再收費,不少服務就當順水人情了。”講到這兒,羅翠華搖了搖頭。創業兩年,不僅10萬元的資金見了底,一次次的新項目受挫也讓兩位合夥人選擇退出,羅翠華負債數十萬元,“一覺醒來,望着天花闆,滿腦子想着賺錢還債。”
“孩子,别折騰了,找個班兒上吧,這樣總不會賠錢啊!”父母打來電話,兩頭都有些哽咽。
擴 展
“把品牌和産品打出去”
痛定思痛,羅翠華意識到,要從初級農産品的中介信息服務,向精深加工農産品的整合營銷信息服務擴展。
她打起精神,把兄弟姐妹借了個遍,和團隊一起為鑄業萌注資,還聯合30多家合作社和農業創業企業,一起為農民創業就業發展助力,“幫這些農村的創業者,把品牌和産品打出去!”
怎麼“打”?從參展開始。羅翠華先是把上海市的展銷會搜個遍,一一報名。“這些創業者信賴我,我也想服務好他們,一起打開更大的市場。”
第一次參加上海奉賢的一個展銷會,羅翠華組織了14家企業和合作社的二三十人。沒成想,因為缺乏經驗,意外接二連三。原本約好的時間,卻常有人“失聯”。在最重要的開幕洽談現場,大家各自忙着在展位賣貨,眼看着别的企業互相介紹産品、交換名片,羅翠華心急如焚。
“沒做好溝通策劃。賣貨是‘小’,留下品牌、帶走渠道才是‘大’。”羅翠華回憶,那晚在主辦方的宴席上,聽到對方直接批評“這麼參展可不行”,自己拿着筷子,眼淚不住地流。
人員調配、活動策劃、展方協調……當晚,羅翠華寫了一整夜的複盤筆記。
“咱這農産品底子好,不成功都對不起這塊黑土地!”幾個月後第二次參展,羅翠華和團隊提前開了好幾輪協調會,帶着幾十頁的策劃書,最終拿走了兩座“金獎”獎杯和10多份訂單、合同。那之後,她遊刃有餘地帶着創業者們跑展會、搞活動,簽下了10多個地區的訂單。
“規格笨重”“瓶蓋易鏽”“功能性和内涵不足”……同時,羅翠華憑借在各地調研中發現的需求和問題,幫20多個合作社做了産品改良方案,“比如把雜糧組合成小包裝,讓合作社的利潤翻了番。”
星光不負趕路人。2015年,随着越來越多的合作社找上門,鑄業萌公司終于扭虧為盈。“看着公司的業績上來了,我知道大夥的辛苦奮鬥熬出頭了!”
賦 能
走上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的新路子
2016年8月,羅翠華和丈夫姚宏亮在稻田間舉辦了婚禮。在由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組成的“農機迎親隊”前,羅翠華說:“這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也是自己事業的分水嶺。”
同年,依托姚宏亮持有的有機水稻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等國家專利技術,夫妻倆新成立了黑龍江稻米之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走上了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的新路子。
公司一方面為10多家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收取一定的技術服務費;另一方面向農戶推廣覆膜栽培技術,從種到收全程指導,最後再收購稻米。
“第一次上門,他們咋和我保證,我也不信。”羅翠華夫婦第一次上門推廣新技術時,加信鎮新建村貧困戶馮志剛見了還滿臉不屑:還技術緻富帶頭人呢?覆上膜就能種植“稻花香”?想種那品種,咱這地方積溫不夠!
但幾輪軟磨硬泡下來,馮志剛無奈答應試種幾畝。“沒想到人家服務真不錯!開春後那一個月裡,技術員光上門指導就10多次,每個關鍵節點都有集體技術培訓,一年到頭,總共能組織10多次。”
2021年,得了實惠的馮志剛又增種了5畝覆膜有機水稻,面積達到近40畝。
“有一年連下了好多天雨,稻子品質不太好,他們也堅持按訂單收購,大夥兒心裡有杆秤!”如今,種稻加上給公司打零工,馮志剛年收入五六萬元,“一般大米回收價一斤一塊多錢,他們訂單式收購的大米一斤兩塊五!”
截至目前,羅翠華夫婦的公司組織培訓3000多人次,推廣有機種植技術應用1.2萬餘畝,帶動脫貧戶436戶年均增收3000餘元。
“農業産業鍊很長,少了哪一環都不行。”聽到剛忙完進屋的姚宏亮打起了鼾,羅翠華低聲說,“俺們都是農民的孩子,農民想緻富,咱得幫一把,勁兒還要用準地方。”
作者:本報記者 張藝開
來源: 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