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網上有這樣的讨論——肉桂的正常湯色是什麼?
是橙黃,橘紅,還是偏黃?
按照大分類,肉桂屬于半發酵的烏龍茶,茶湯顔色理所應當是橙黃色。
顔色太紅,太接近“紅湯”反而有做青發酵之嫌。
但也有茶友感到疑惑。
“為什麼看到别人沖出來的肉桂,湯色都是橘紅的,為啥到了自己身上,泡出來的肉桂顔色這麼淺,隻有金黃色?”
“是和焙火有關,還是品質問題?”
先捋一捋思路,快刀斬亂麻,排除幹擾項。
麻花不建議大家,每次看到一泡岩茶湯色或深或淺,就将猜忌的種子放在品質方面。
岩茶品質表達的核心,在于香氣、滋味、韻味。
與茶湯顔色深淺,沒有建立一級關聯。
再說,焙火淺的岩茶,湯色未必會淺。
如果前期做青發酵偏熟,發酵出大量茶紅素、茶褐素等可溶于水的茶色素物質後。
哪怕這款茶沒怎麼吃火,湯色照樣是發紅的。
人不可貌相。
看一杯茶,也不要隻看一面。
岩茶湯色是黃是紅,是深是淺的原因,在于以下4點。
《2》
一、焙火程度。
岩茶焙火,好處多多。
焙掉多餘的苦澀茶味後,成品岩茶喝入口,滋味更甘潤綿柔。
同時,焙火還能發展茶香,進一步降低水汽,利于後期倉儲保存。
雖說焙火進程中,免不了要損失部分低沸點茶香,但焙火能讓茶味進一步濃縮,實現更為甘醇的湯感。
岩茶的火功按從低到高,分别有輕火、中輕火、中火、中足火、足火。
不同火功的岩茶,湯色深淺不一。
足火最深,中火次之,輕火再次之。
規律是,火功越高,湯色越濃。
背後原理得從焙火反應說起,岩茶的焙火,實則是美拉德反應。
(高溫狀态下,植物蛋白發生一系列複雜反應。)
随着焙火溫度升高,茶葉内在物質不斷發生反應,逐漸生出褐色含氮色素。
輕火茶,吃火不多。
焙火帶來的褐色類可溶性色素含量有限,湯色自然偏淺。
反過來看,如果焙到足火後,沒有及時停手。
繼續焙下去,岩茶在焙火過頭後,會變成病火茶。
蓋因病火茶内部,含有超标的褐色深色類物質。
茶湯顔色呈現出典型的“醬油湯”!
《3》
二、發酵程度。
做青與焙火,是岩茶加工的兩大環節。
焙火能影響茶湯顔色是深是淺。
火功越高,産出褐色或黑色的水溶性色素物質越高,湯色更偏向“深色系”。
做青發酵程度,主導茶湯顔色是黃是紅。
岩茶也好,紅茶也罷,它們的發酵本質都是一樣的,特指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程度。
氧化發酵程度越高,生出來的茶紅素、茶褐素含量越高,泡出來的茶湯更接近“紅湯”,甚至是紅到發黑的暗紅湯色。
反之,發酵程度輕一些,茶葉内部保留的茶黃素更多。
泡出來的茶湯,自然更偏向橙黃、金黃色。
之前分享過一個冷知識,紅茶雖說被歸入為全發酵茶類,但實際制茶時,紅茶并不是100%全部發酵。
發酵程度在40%-60%左右的紅茶,大有所在。
這點從紅茶湯色深淺,可見一斑。
再說回到岩茶,岩茶肉桂是半發酵茶,傳統做青發酵要求綠葉紅鑲邊。
三紅七綠為主,不能發酵到葉底全紅。
那些故意增加發酵,卻在焙火方面偷工減料,輕輕過一遍火的岩茶。
乍一看,湯色很深很紅。
但實則焦糖香弱,沒有明顯焙火痕迹。
如此隐藏性頗深的岩茶,值得多加警惕。
《4》
三、沖泡影響。
之前在外面吃飯時,突發奇想,泡了一壺岩茶佐餐解膩。
茶壺呢,是店家提供的。
容量超級大,泡出來的茶水分給十來個人喝,依舊綽綽有餘。
但這種容量大的壺,泡茶功能很局限。
一方面,茶香易散難聚。
大容量的茶具,普遍不聚香,僅供“施茶”解渴,談不上品茶。
另一方面,大量注水泡茶後,風味會被嚴重稀釋。
焙火适中,原本看着湯色橙黃明亮的茶湯,被大量清水稀釋過後,湯色也會變淺。
看着隻有淺淺的金黃淡黃色。
那年我們在杭州吃飯時,就試泡了一次大壺茶。
結果那次喝到的岩茶,湯色竟比旁邊的姜絲黃酒還要淺!
當然,沖泡因素對茶香、湯色、滋味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茶少水多,茶味被稀釋後,湯色會變得淺之又淺。
反過來,若是故意悶泡坐杯,悶茶時間長了,湯色也會濃縮轉變。
當你對一泡岩茶特别熟悉時,悶泡湯色VS正常湯色,能明顯看出差别!
《5》
四、品種影響。
岩茶裡,白化品種的湯色, 普遍偏淺、偏金黃。
最出名的,非四大名叢裡的白雞冠莫屬。
春季新生出來的葉片顔色偏白。
遠遠望去,在一片青蔥嫩葉裡顯得鶴立雞群。
到了成品茶上,和其他岩茶相比,白雞冠更是将“白”字進行到底。
幹茶顔色偏淺。
茶湯顔色偏淺。
葉底顔色偏淺。
當你試了一大堆岩茶時,突然間遇到一泡白雞冠調節口味,頗為耳目一新。
但大家有所不知,岩茶裡的白化/黃化品種,不單隻有白雞冠。
連肉桂,也有黃化品種。
這又是一點冷知識了。
之前寫過,論葉片大小,肉桂有小葉肉桂、大葉肉桂之分。
但論葉片顔色,除了常見規格的肉桂外,也有黃葉肉桂的存在。
近些年,在武夷山茶農圈子裡,黃葉肉桂已不算新鮮事。
一早就能在苗圃買到扡插出來的幼苗。
隻不過在市面上,知道的人不多,産量不高,種植範圍有限。
喝過黃化肉桂的茶客,少之又少罷了。
上一次在武夷山,麻花試喝過一回黃葉肉桂,它的口味倒是蠻新奇的。
乍一看,還以為是白雞冠,葉底和湯色都偏淺。
但喝起來,又帶有肉桂的辛銳桂皮香。
和普通肉桂略有不同,黃葉肉桂的茶湯鮮醇感更明顯,也算一回新奇嘗試!
《6》
選岩茶,很多茶客存在這樣的認知偏差。
認為湯色越濃=茶味越足。
認為好茶應該是橙紅、橘紅、紅豔的,看着不能發黃。
認為岩茶湯色金黃,是焙火不足,茶味有缺陷……
總之,看到一杯顔色偏淺的岩茶,下意識間就會懷疑它的品質。
但還是那句話,茶葉品質的好壞,茶桌上見真功夫。
隻看不喝,沒有将茶真正喝到嘴裡之前,永遠無法知道答案!
更多關于岩茶的知識最好的肉桂是正岩肉桂嗎?牛欄坑肉桂、馬頭岩肉桂,都是頂尖貨?
從肉桂到“肉桂”,玩壞的肉桂,還能撐起武夷岩茶的一片天嗎?
岩茶圈新套路,玉女峰肉桂、鬼洞肉桂、老叢肉桂,藏着哪些坑?
牛欄坑肉桂就是個名字,所有高端的武夷岩茶肉桂,都可以做牛肉?
同樣是武夷岩茶肉桂,香氣為什麼都不一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