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5:10:44

​教科書式品鑒詩詞,唐詩宋詞品鑒的第288首古詩詞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月夜憶舍弟杜甫)1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月夜憶舍弟杜甫)2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白話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月夜憶舍弟杜甫)3

注釋解說: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觀、杜豐、杜占。⑵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⑶邊秋:一作“秋邊”,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⑷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⑸分散:一作“羁旅”。⑹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于安史之亂。⑺長:一直,老是。不達:收不到。達,一作“避”。⑻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此時叛将史思明正與唐将李光弼激戰。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月夜憶舍弟杜甫)3

品鑒鑒賞: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颔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别,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隻是将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上兩聯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别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蔔,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内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月夜憶舍弟杜甫)3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杜甫絕句古詩解釋(月夜憶舍弟杜甫)3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時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安史之亂中逃難到鳳翔,肅宗時任左拾遺,後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在成都建草堂居住。一生中長期過着貧困流離的生活,不好詩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充滿憂國憂民思想,被後人譽為“詩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