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知與行合一的關系

知與行合一的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23:18:27

知與行合一的關系?編者按深刻指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研學旅行是現階段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作為“行走的課堂”,堅持知行合一,肩負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在開展研學旅行的過程中,也存在目标不明、重遊輕學、規劃随意、評價單一等問題如何提升研學旅行質量,同時也更好指導地方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湖南日報·華聲在線《理論·學習》特約請湖南文理學院的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知與行合一的關系?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知與行合一的關系(在知行互動中建構人的)1

知與行合一的關系

編者按

深刻指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研學旅行是現階段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作為“行走的課堂”,堅持知行合一,肩負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在開展研學旅行的過程中,也存在目标不明、重遊輕學、規劃随意、評價單一等問題。如何提升研學旅行質量,同時也更好指導地方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湖南日報·華聲在線《理論·學習》特約請湖南文理學院的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王亞力 嚴洪煜

指出,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谛,加強磨練、增長本領。随着移動終端普及和網絡提速,知識信息的廣度深度、傳播處理速度都呈幾何級數增長。除了文字、圖片等信息外,微電影、直播和短視頻等各類視頻信息都能方便快捷地搜索、獲取和傳播。信息和知識“随手可及”與“眼見為實”的空間拓展,正對傳統教育和旅遊行業産生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國家推出研學旅行無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研學旅行的核心是促成知行互動

“知”指知識、理論,“行”指行為、實踐。理論學習關鍵在于“知行合一”。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校門、融入自然、參與社會實踐,提供了知行互動的機會。古人成才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終究屬于間接知識,行萬裡路才是切身體驗。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就是這個道理。但知行互動絕不是簡單的“知”和“行”互補,而是“知”和“行”互促,至少包括“以知導行”“以行驗知”“以行緻知”三個層次。“以知導行”是用已有知識指導行為、實踐;“以行驗知”是用行為、實踐驗證知識理論;“以行緻知”是以行為、實踐豐富完善知識理論。

知行互動的目标是建構“文化資本”

從知行合一的角度,不同的文化知識對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不一樣。隻有得到充分印證,并内化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且能用來幫助和指導自己人生規劃與實踐的知識、觀念、行為、技能等文化資源,才能算個人的“文化資本”。在信息時代,知識收集積累的意義下降,但知識的印證、檢驗和内化的重要性明顯上升。從“文化知識”到“文化資本”,需要知行互動的過程。隻有投射實踐領域,知識才能體現它的價值。正如王陽明所言,“隻知不行非真知”,研學旅行促成知行互動的核心意義在于印證“文化知識”,建構個人“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的關鍵在于情境體驗

人類接觸甚至記住的各種文化知識,最初隻存在于“超我”層面。能否對“自我”有意義,必須接受“本我”的審視與檢驗。隻有得到“本我”認可的那部分文化知識,才能成為對“自我”有意義的“文化資本”。地理課堂上的紅壤剖面,就算借助圖片視頻,也很難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隻有在實踐中将“本我”置身于常綠闊葉林下,挖開土壤剖面,枯枝落葉腐爛的氣息伴随着泥土的芳香浸入嗅覺,親手觸摸土層感受其帶來的細微差異等,教材上紅壤剖面的抽象知識才能得到印證。教育孩子時,家長老師把淺顯的道理講了多遍,孩子就是聽不進去,而且越講孩子越煩。因為那些道理他們都知道,隻是他們潛意識裡并沒有認可。不是自己覺到、悟到的東西,别人終究給不了他們。知道不代表覺到、悟到,而覺到、悟到需要将“本我”置身于文化形成的“原生環境”裡去體驗,感悟這種“文化知識”與“本我”的關系,這才是信息化社會個人“文化資本”建構的關鍵。這種要求對研學基地的選擇、在地文化的挖掘展示和景區文化提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情境體驗的效果在于交流反思

依性而行的“快樂教育”,僅在培養兒童興趣愛好階段起作用,具有實質意義的“文化資本”,則是思想和行為高度統一的結晶,是“知行合一”的表現。要強化“情景體驗”在建構“文化資本”中的效果,自我分析、判斷和思考的過程應該貫穿于“知行互動”的始終。“情景體驗”前要求學生通過分析和比較了解目的地文化特色;“情景體驗”中引導學生通過“本我”與特色文化“原生環境”進行全方位互動,體驗和分析特色文化形成的過程和原因;“情景體驗”後通過有經驗的研學導師啟發學生交流和讨論,辨析這種特色文化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和意義。隻有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這種特色文化的可控性和功用性,并由此獲得做人做事的啟發和感悟,外在的“文化知識”才能内化為個人的“文化資本”。

建構“文化資本”需要實現條件

精心設計和策劃的研學旅行過程,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其育人功能。高等學校的專業實習在某種程度上給出了可供參考的範式。這種範式對研學的目标定位、場所選擇、情景體驗、研學環節和研學導師都提出較高的要求。一是明确設計研學旅行的育人目标。在強調學生各科文化知識印證的同時,更應将學生的思想、能力、素質的要求,按“知行互動”建構“文化資本”的需要納入研學旅行的目标體系中。二是選擇高标準研學旅行場所。根據“情境體驗”的要求,除了完善的文化展示、接待和服務設施外,特色文化及其原生環境是關鍵。三是有針對性地設計情境體驗。是否具有特色文化的原生環境,是否具備學生與原生環境互動的機制和活動是判斷研學目的地和課程好壞的标準。四是有完整、科學的研學環節。研學旅行對學生而言思想和身體都應在路上。準備、實施、總結各環節的目标和任務應圍繞核心功能清晰地分解,最終才能實現研學旅行的核心目标。五是有專業的研學導師。研學導師的能力、水平、做法會影響研學旅行預期目标的達成。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2019-695)和國家自科基金面上項目(41971191)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分别系湖南文理學院博士、教授;博士、講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