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口脫貧攻堅工作

海口脫貧攻堅工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09:27:34

澄邁盡銳出戰、精準施策,确保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

海口脫貧攻堅工作(解放70年美好新海南)1

澄邁縣福山鎮保良村一位農民正在晾曬咖啡豆。

近年來,澄邁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全縣各級幹部盡銳出戰,選派452名幹部,組建154支鄉村振興工作隊、30支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實現全縣144個行政村全覆蓋,全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四不摘”等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紮實推進三精準、三落實、三保障工作。

2019年,澄邁全縣脫貧退出1682人,占省下達任務的102.6%,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提前一年消除現行标準下的絕對貧困,圓滿完成了年度脫貧攻堅工作任務目标,推進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統一,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9799.96元,是省定标準的2.6倍。

海口脫貧攻堅工作(解放70年美好新海南)2

澄邁縣金江鎮夏富村大茂村民小組村民在酸菜基地摘菜。

緊抓治本之策 增強“造血”功能

澄邁縣始終堅持把産業帶動和就業轉移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立足澄邁特色産業和轄區企業衆多優勢,将“企業/合作社 貧困戶”等方式作為産業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着眼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效。2019年全年,澄邁共投入産業專項扶貧資金4648.64萬元,占當年專項資金的55.49%。

近年來,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大力發展地瓜産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緻富。10多年前,王文克從國外引進優良地瓜品種,并成立合作社,注冊“橋沙”商标,帶領鄉親們種地瓜。如今,沙土村的地瓜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00多畝,擴大至1.6萬畝,地瓜均價達13元/斤。不少農戶種地瓜發家緻富,建起“地瓜樓”。橋沙甘薯合作社也成立了當地的扶貧車間,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

橋頭鎮下轄8個村委會,除沙土村和西岸村種植地瓜外,其餘村莊大多種植葉菜,是澄邁“菜籃子”基地。近年來,橋頭鎮政府不斷夯實脫貧緻富路,鼓勵村民們因地制宜發展壯大葉菜種植産業。

2017年,澄邁縣政府給橋頭鎮菜農的補助資金達每畝500元;橋頭鎮委、鎮政府每季度組織農戶參加生産技術培訓,還積極召集貧困戶收看每周的省脫貧緻富電視夜校,并因戶施策,把技術員請到田間地頭給貧困戶進行現場指導。同時将水泥路修到田間、電線拉到地頭,以方便村民種菜和交易。

目前,橋頭鎮葉菜種植面積達4000餘畝,通過種植葉菜脫貧緻富的貧困戶有60餘戶。

橋頭鎮葉菜種植産業的發展是澄邁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澄邁縣各鄉鎮把産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新模式,推動創建特色産業扶貧示範基地。

澄邁在金江、加樂、瑞溪、大豐、福山創建5個庭院經濟扶貧示範村,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積極創建椰級鄉村旅遊點,打造星級休閑農莊,鼓勵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産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以産業帶動鄉村發展。

在澄邁縣金江鎮紅光農場,有一片占地80畝的鳳梨園,這裡是澄邁縣鳳梨協會會長黃華茂的試驗基地。

據悉,澄邁縣鳳梨産業協會成立于2017年,近些年來,該協會一方面不斷引進新品種,使鳳梨在澄邁四季皆可産果,并根據訂單數量,安排種植戶分期、分階段種植,避免集中上市、彼此“撞車”;另一方面,該協會積極響應産業扶貧号召,成立了一支由專家領頭、業務骨幹組成的技術指導隊伍,圍繞選地、施肥、選苗、栽苗、催花、上市等關鍵問題,為鳳梨種植戶答疑解惑,幫助果農緻富。

目前,澄邁縣有120多戶農戶種植鳳梨,形成規模化種植。澄邁鳳梨産業也有了包裝、流水線、冷庫、運輸車輛等,形成了鳳梨産業完整物流鍊。

産業發展起來了,就業崗位也增多了,解決了不少附近農戶和貧困戶就業問題。陳桂花是鳳梨園長期雇傭的工人。“一天能掙150元,離家近,很滿意。”陳桂花說,她家土地少,往年收入低,如今在鳳梨園打工,一年能掙到5萬元左右。

同時,澄邁縣積極推進金融扶貧、綜合保障性扶貧,堅決落實“四不摘”,聚力開展創優保優大沖刺,積極發動消費扶貧。并開展“創業脫貧緻富之星”典型評選、建立道德“紅黑榜”等形式,激發貧困戶内生動力,營造脫貧攻堅創優争先的氛圍。

海口脫貧攻堅工作(解放70年美好新海南)3

工人們正在澄邁橋沙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産基地采收地瓜。

堅持黨建引領 推動鄉村振興

澄邁縣委組織部堅持黨建引領,突出創新驅動,積極推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着力夯實農村經濟基礎,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目前,全縣有集體經濟收入的行政村達到130個,占比90.2%,其中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的村占70.8%。

提到澄邁縣永發鎮賽玉村,很多人都會對該村黨支部書記曾令彬贊不絕口。賽玉村2016年成為省定“十三五”貧困村,雖然早在2017年已經整村脫貧,但是全村脫貧戶、低保戶、五保戶等困難群衆有359人,鞏固脫貧成果還需努力。于是,賽玉村黨支部積極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支部成員帶頭發展養鴨、養豬等産業,帶動村民發家緻富。

“黨員幹部帶頭發展産業,主動承擔風險,村民才敢放心大膽跟着幹。”曾令彬說,幾年前,他結合當地白鴨養殖優勢,當起緻富帶頭人,為生鴨養殖戶提供從鴨苗供應、飼料到戶、技術上門到成鴨銷售等涵蓋各個環節的産銷一條龍服務,帶動賽玉村和新吳等地區100餘戶農戶發展生鴨養殖。2019年初,他修建的福鴨加工廠建成并投産使用,帶動40餘人就業,其中包括17戶貧困、低保等困難群衆,以确保他們獲得穩定收入,降低返貧風險。

以革命烈士馮道南名字命名的澄邁縣金江鎮道南村,一直傳承着“紅色基因”。“老一輩的初心和使命,我們今天仍要堅守。”道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能說,因此他們通過加強黨建引領,增強道南村黨支部的戰鬥力,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鄉親們走上脫貧緻富的小康之路。

2017年初,道南村成立群富農民種養合作社,以“黨支部 合作社 貧困戶”模式發展芋頭産業,由道南村黨支部書記馮志委擔任合作社社長,統籌管理合作社事務。

道南村黨支部一方面積極吸納該村所有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以訂單保底價收購的方式調動貧困戶參與芋頭種植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将本村的芋頭注冊商标,舉辦産品宣傳推介會,發布“道南福芋”宣傳标識和統一包裝标識,并上架海南愛心扶貧網銷售。

目前,“道南福芋”種植面積近6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143.6畝,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扶貧産業,為37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8400餘元。

經過不懈努力,澄邁縣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澄邁投資7.2億元建設番丁、群莊等56個美麗鄉村及白蓮好用村等鄉村振興示範基地等項目。因地制宜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全縣有集體經濟的村和村集體經濟達3萬元以上的村占比分别提高了14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達到90.2%和70.8%。

此外,澄邁還打造共享農莊特色民宿7家,創建省縣兩級共享農莊23家,新增四椰級、五椰級鄉村旅遊點各2家,創建高山朗村和長嶺村2個旅遊扶貧示範村、6個庭院經濟扶貧示範村;該縣羅驿村、洋道村分别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澄邁還紮實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半年攻堅行動,農村道路保潔清掃率、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達100%;加快推進“廁所革命”,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8%。

打造美麗鄉村 統籌城鄉發展

近年來,澄邁縣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規劃引領繪就藍圖,城鄉規劃建設穩步推進。主動融入“海澄文”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澄邁縣與海口空間規劃和産業規劃無縫銜接,加快推進海秀快速路幹道延長至老城和椰海大道連接線等項目建設,同城化發展邁出新步伐。

“五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5個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縣城供水普及率達84.1%。實施12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約1萬人口安全飲水問題。投入1.31億元建成電纜管溝108.3公裡,新建和改造線路490.9公裡,戶均停電時間18.74小時/戶,比2018年減少15.04小時。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年完成農村公路六大工程項目296個,新增通車裡程876.45公裡。完成金江城區、老城開發區等地區燃氣管道鋪設87公裡,天然氣管道開通居民用戶達7.7萬餘戶,燃氣利用率大幅提升。新建5G等各類通信基站305個、自然村光網229個,實現光纖寬帶全縣100%覆蓋。

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累計投入13.10億元建設交通扶貧六大工程,建成通車裡程937.436公裡。加快推進貧困村信息基礎建設,實現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4G信号100%覆蓋,30個貧困村100%完成光纖改造,實現光纖寬帶100%覆蓋。

脫貧攻堅戰是持久戰,也是保衛戰。今後,澄邁縣将繼續堅持問題導向,傾注更多的精力、拿出更有力的舉措,進一步壓實責任,持續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确保如期打赢脫貧攻堅戰。

海口脫貧攻堅工作(解放70年美好新海南)4

澄邁縣中興鎮群衆在該鎮好保村衛生室接受腰部理療服務。

澄邁縣多措并舉強化人才扶貧

構建“強磁場”

吹響“集結号”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發展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自實施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以來,澄邁縣出台《澄邁縣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細則》等10餘項配套文件,形成極具吸引力的“政策磁場”,全縣簽約引進人才3752人,其中高層次人才62人,組建了鄉村振興高效智囊團。

才存益民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才存共享農莊創始人徐取俊是澄邁縣重點支持的返鄉創業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先進典型。2012年,他辭去年薪20多萬的工作,回到家鄉做起了“職業農民”,建立了大豐鎮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57戶,養殖黑山羊200多隻,果子狸300多隻,總資産近千萬元。

在徐取俊帶動下,才存社區返鄉幹事創業的大學生已經增至11人,其團隊還于2018年獲得了澄邁縣第三屆創業大賽一等獎,合作社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免費吸收了大豐鎮35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通過提供技術培訓和年底分紅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提高種養殖技能、增加家庭收入。社區居民也轉變傳統種植理念,種植近60畝石榴等果樹作為遊客休閑采摘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00元。

經過幾年的穩健發展,才存村逐步形成了一、二、三産業初步融合的鄉村振興局面,朝着實現“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總體要求穩步前進。

這樣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并不少見。2013年以來,澄邁縣累計注入創業資金1600萬元,帶動本土大學生返鄉創業3000多人,拉動創業資金近2億元,解決就業5000多人。35名返鄉創業大學生注冊自主品牌,17名返鄉創業大學生入選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計劃培養對象。

在返鄉大學生的帶動下,澄邁縣先後創建山口無籽蜜柚種植、才存共享農莊、老城漁業養殖、橋頭漁家休閑旅遊等4家大學生示範創業基地。全縣累計注冊涉農商标千餘件,推動特色高效農業快速發展,全縣電商企業達500家以上,網點超過1600家,建立了256個村級電商服務站,實現農産品網絡銷售額超過7.2億元。澄邁成為全省打造農業品牌最多、效益最好的市縣之一。

(文/李金波 圖/舒曉 王家專)

數說澄邁扶貧:

2019年

省下達澄邁縣減貧指标1640人

目前退出1682人

占省下達任務的102.6%

澄邁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12218.09元

比2018年提高3118.11元

2019年脫貧戶人均純收入9799.96元

是省定标準的2.6倍,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及決定性進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