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國家意大利以秀麗的風光、悠久的曆史、濃厚的文化傳統而聞名于世,成為莊旅遊者的勝地,而它的一個中世紀小鎮壓古比奧,卻是地質學家們的聖地。
古比奧一同有藝術之城的美譽,它的教堂内的壁名聞遐爾。吸引地質學家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鎮外被稱為“紅色鈣質頁岩”的沉積序列。這個沉積序列提供了白垩紀至第三紀界線的最終剖面,其中留下了中生代過渡到新生代的記錄。這正是吸引研究、解決白垩紀——第三紀界線問題的地質學家們不遠萬裡而來的原因。
古比奧為什麼能提供最佳的白垩紀——第三紀界線的地質剖面呢?這與這裡的“鈣質頁岩”有關。這種鈣質頁岩是特提斯海的沉積物,特提斯海是現代地中海,及其黑海、裡海和鹹海的前身,大約1500成年前,由于地殼運動,使一部分深海底上升,形成意大利的亞平甯山脈,經過長時間的剝蝕作用,中、新生代的沉積物包括鈣質頁岩在内,現在都已露出地表。由于這種沉積物形成時還在海底,受海洋的保護,很少受到破壞,所以就極為完整。
與大量的地質學家前來古比奧的同時,有兩位微體古生物學賓也來到這裡,他們是一男一女,女的叫普萊莉—席爾娃,是荷蘭的一位伯爵夫人,在米蘭攻讀古生物學。男的是瑞士人,叫路特衛赫,他倆是共同研究有孔蟲的搭檔,他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找一個完整的沉積序列,試圖通過對這些完整序列的研究,從而提示有孔蟲化上的顯著不連續性。
有孔蟲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奧爾畢尼于1826年首先發現的。有孔蟲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它有在舊殼體外建造新殼體的習慣,因為新、舊殼體呈螺旋狀排列,所以使人一不小心就會把它誤認為是小型菊石。有孔蟲分兩大類,一類在海底,叫底栖有孔蟲,一 類在大海洋表層生活,稱浮遊有孔蟲。有孔蟲很小,在部分不用顯微鏡就無法觀察。通過對有孔蟲的研究表明,在白垩紀中不存在第三紀的浮遊有孔蟲種群,第三紀的有孔蟲與白垩紀的有孔蟲殼體形态也迥然不同,這說明,在白垩紀和第三紀之間,如果不是有巨大、漫長的時間差距,就是必然發生了什麼突然變化,才導緻了有孔蟲演化上的這種不連續性。
普萊莉—席爾娃和路特衛赫的目的就是期望在古比奧這兒有新的發現,能對有孔蟲的這種顯著不連續性作出科學的解釋,他倆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古比奧剖面上的有孔蟲多得難以勝計,這是一個好現象。他們在白垩紀——第三紀之間的界線黏土之上的石灰岩中,利用極細的篩子,發現了個體很小的有孔蟲——古抱球蟲。
古抱球蟲是現代抱球蟲最原始的祖先。以前的有孔蟲專家們 都忽略了古抱球蟲,因為它個體太小,稍不注意就會發現不了。路特維赫和普萊莉—席爾娃的新發現是一在貢獻,這一 發現充分說明,在有孔蟲的演化史上,這一對程是相當完整的,是連續的,它對漸變論者化石記錄存在間斷的說法提出了質疑。
但是,這個發現還不能推翻漸變論者化石記錄缺失的推論。因為,在地質史上和生物演化史上,連續畢竟是相對的,沒有确鑿的證據說明,古比奧的化石記錄是以一天為單位,還是以年為單位,或者是以百萬年為單位連續的呢?
在當時,最先進的地質測年手段是同位素放射性測年方法。采用同位素放射性測年法來對第三紀開始的不同地點的沉積物進行測量,測出的結果證明第三紀是從六千多萬年前開始的,而對白垩紀末不同地點含恐龍化石和浮遊生物化石的沉積物進行測量,發現白垩紀在6300萬年至6700萬年間結束的。就是說,白垩紀和第三紀之間雖然有數百萬年的測量誤差,但已經肯定萊伊兒認為的那種有一至二億年的地質缺失的推論誤差太大,顯然是錯誤的,而且,古比奧剖面完整的地質記錄顯示,白垩紀的有孔蟲是在厚僅1公分的界線黏土所代表的那段時間滅絕的。這說明,白垩紀末期生物大規模的滅絕是在一萬年左右的時間,迅速完成的。
真理終于出現了,借助最先進的磁性地層學測年技術,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古比奧的化石記錄是完整的,如果有所謂問題的話,也絕對不會超過幾千年。
這真是緻命的一擊!漸變論者振振有詞的化石記錄缺失就在科學面前徹底失敗。而且,通過磁性地層學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恐龍都是在不足五十萬年的時間内突然滅絕的。如果沒有特殊的災變發生,遠古地球的主掌者恐龍以其發達的智力,很強的适應性,是不會在這極短的時間内完全滅絕的。
持續一百年的恐龍滅絕漸變論和災變論的交鋒終于在現代尖端科學面前有了結果。漸變論者遭到了失敗,遠古恐龍是在極短的時間内突然滅絕,而非進化上的正常消亡已是所有科學家們的共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