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是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裡的名句,也是對股肱之臣蕭瑀的充分肯定。作為謀臣,蕭瑀始終忠心耿耿,經常直言進谏,雖屢遭貶黜,仍初心不改,終以誠臣留名青史,為後世所敬仰。
直谏炀帝
蕭氏自南北朝以至隋唐,一直是政治舞台上的活躍力量。東晉之後的宋、齊、梁、陳四朝,半為蕭氏所建。502年,蕭衍取南齊而代之,建立南梁,史稱梁武帝,蕭瑀即出自梁武帝一系。
604年,隋炀帝楊廣即位,任命蕭瑀為内史侍郎。隋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内史省與尚書省、門下省鼎足而立,專司起草皇帝诏令。内史省長官稱内史令,次官稱内史侍郎。出任内史侍郎,意味着蕭瑀走進了隋朝權力中樞。炀帝對其充分信任,許多機要事務交其辦理,蕭瑀則投桃報李、忠心履職。然而,蕭瑀秉性耿直,因屢次勸谏忤旨,漸漸被炀帝疏遠。直到615年雁門之圍後,被徹底放逐。
這年八月,炀帝出塞北巡。突厥始畢可汗率幾十萬騎兵準備襲擊炀帝車駕,炀帝得義成公主密報後,迅速馳入雁門城,情勢十分危急。蕭瑀向炀帝建議:第一,派人向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是嫁到突厥和親的宗室之女,絕不會袖手旁觀;第二,下诏不再攻打遼東,好讓将士一心抗擊突厥。此前,隋炀帝三征高句麗三次大敗,已嚴重消耗了國力,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這兩個建議,既是應對燃眉之急的計策,也是對隋炀帝窮兵黩武的一種勸谏。炀帝接受蕭瑀的建議,不久解了雁門之圍。不料,局勢好轉後,炀帝就反悔了,意欲再次征讨高句麗,蕭瑀就成了“絆腳石”,于是被貶為河池郡守。
李唐良弼
蕭瑀赴河池上任時,天下已是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不久,蕭瑀收到了表哥李淵的一封信。信中,李淵邀蕭瑀共襄大事。此時,隋炀帝已被宇文化及殺害于江都,蕭瑀遂舉河池郡歸順李淵,開始了一代名臣之路。
618年,李淵即皇帝位。蕭瑀被任命為内史令(後改稱中書令),成為李淵建唐後最早任命的五位宰相之一。唐承隋制,中央設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中書令為中書省長官,掌國家政令,佐天子而執大政,凡诏旨敕制玺書冊命等均由中書省依典故起草。
此時,唐朝政權剛剛建立,國事繁重。李淵無力應付的朝中政務多委托給蕭瑀,典章制度的起草、朝廷禮儀的制定也多由蕭瑀主持。其間,蕭瑀經常提出合乎時宜、富有見地的建議,辦起事來也兢兢業業、井井有條,由此深得贊賞,李淵親切地稱他為“蕭郎”。
一次,李淵因發現自己的诏書經常“梗阻”在中書省,就責備蕭瑀辦事拖沓。蕭瑀解釋說:“現在政權剛剛建立,牽一發而動全身,國家的安危、社稷的穩定系于诏令之上。我每接受一道诏敕,一定要仔細勘察核審,确保與前面的诏敕不沖突,然後才敢宣行,所以有時頒布較為緩慢。”李淵聽後大悅:“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憂?”
闆蕩誠臣
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争鬥中,蕭瑀始終站在李世民一邊。早在武德三年(620年)跟随李世民收服王世充、窦建德時,蕭瑀就認定唯有李世民能擔大任、幹大事,從此忠貞不貳。
晚年的唐太宗時常懷念輔佐過自己的功臣。貞觀十七年(643年),他令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懸挂于淩煙閣,蕭瑀位列第九。唐太宗曾對房玄齡等人說:“武德六年以後,太上皇有廢立之心而不之定也,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還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五言詩:“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由于生性耿直,蕭瑀與朝中大臣的關系并不融洽,有時甚至在朝堂之上發生激烈争吵。唐太宗幾次免去蕭瑀職務,事後都念及他忠心耿耿、功不可沒,又重新啟用。二十年間,蕭瑀五次罷相、五次起複。唐太宗曾推心置腹地評價蕭瑀:“卿之守道耿介,古人無以過也。然而善惡太甚,亦有時而失。”耿直之臣,須有明君。從這個角度說,蕭瑀是幸運的,正如魏征所言,“蕭瑀不遇明聖,必及于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蕭瑀以74歲高齡去世,後世評價,“骨鲠大儒,直言不隐”。
(作者單位:浙江龍遊縣委組織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