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萌動星辰
養過小奶貓,尤其是人工喂養小奶貓長大的鏟屎官,應該對小貓的叫聲深有體會。
尖銳、高亢、不停歇的号哭,餓了要喝奶,肚子脹了要上廁所,冷了要摸摸抱抱……這些都會變成記憶裡的噩夢。
小時候的貓,每一隻都是叫個不停的小寶寶,為什麼成年貓幾乎都是高冷矜持的啞巴貓了呢?
貓的天性決定了它們的交流方式,更傾向于嗅聞為主。
貓被稱為“暗夜精靈”,晝伏夜出是它們的天性。這也決定了它們的正常溝通方式,更多以氣味、嗅聞為主,叫聲隻是幼貓視力發育不成熟前的替代交流方式。
随着生理的成長,貓會逐漸減少叫聲的溝通方式,轉而采用動作(各種翻滾、尾巴的一百零八種抖動方式),氣味(青春期時公貓的地盤标記,在鏟屎官身上蹭啊蹭,力圖打上“這是本喵的人”記号)來進行貓之間的溝通。
我們喜歡貓,從某種程度上,圓圓的貓眼睛、小小的嘴和大大的耳朵,組成毫無攻擊性的幼年期面相,和兒童的三頭身樣子很像。
因此,我們覺得貓長得“萌萌的”,小貓是“奶兇奶兇的”,大貓是“萌兇萌兇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認為這樣的面相更接近于安全的幼年體狀态,不具有攻擊性。
從貓本身的生理構造上,随着日光強弱變化的瞳孔,本身就暗示着這是對光線敏感的動物,它們擅長的是夜行和潛伏獵捕,腳爪上厚密的絨毛和可收縮的利爪,也暗示着它們族群溝通方式并非以聲音為首選,低調、悄然是貓的首選。
所以,成年貓迅速生長後,從話痨變成了啞巴,是正常的現象。
它們的日常交流方式是悄無聲息的碰鼻禮。
譬如,進門的時候跑得飛快“喵喵喵”,做事的時候順着褲管爬到肩頭“哇嗚哇嗚”,揉揉肚皮的時候更是360度翻滾“咕噜噜呼噜噜”……
唔,對于這種情況,舉個栗子,你家的貓莫非一直停留在奶貓期,是貓版的老頑童“周伯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