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創知識分享

文創知識分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2:48:28

文創知識分享?【詩文談片】作者:郭啟宏,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文創知識分享?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文創知識分享(光明文化周末版)1

文創知識分享

【詩文談片】

作者:郭啟宏

中國古文化博大精深,不可淺嘗辄止。我四歲入學,接觸多是古詩文,相信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少年輕狂,每每自作别解,甚至歪批,常被師友指摘。上大學後,專攻宋元文學,解讀之志未衰。後來,偶讀師兄蒲震元的文論,談及解讀的多個層次,若本謂、意謂、實謂、蘊謂、當謂和創謂。尤有啟發的是這個“創謂”。我是“擇一業,終一生”的那一代人,編劇一幹六十年,選材偏于曆史劇,史料沒有現成的故事和結構,編劇離不開想象和虛構,“創謂”是一條棧道,可以明修暗度。我的理解是,讀者可以對古詩文以及相關人物有自己突破性的理路創新。

清代陽湖派詩人之間每有趣聞。張惠言問,本朝詩人孰最優?友人中似乎譚獻應聲:“朱彜尊。”“哪一首最好?”答:“《桂殿秋》。”即背誦全詞:“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哪句最妙?”答曰:“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一座拊掌絕倒。據說朱彜尊早年入贅嶽父家中,對妻子最小的妹妹日久生情,但他深知這份愛情有違世情,所以克己守禮,沒做出任何逾越身份的舉動。朱彜尊晚年時回憶往事,想起20歲那年,跟随嶽父一家搬遷,途中與妻妹同坐一條船時的情景,一時有感而發,故有此詞。“各自寒”雲雲便是即景的微妙心理活動。況周頤的《蕙風詞話》載,國朝詞人以朱彜尊為第一,其《桂殿秋》小詞深意不僅在男女情事,更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同一屋檐下也有不得已的孤獨和不理解。劉熙載的《藝概》似也談到這種解讀。張惠言曰,作者未必有此意,讀者何妨作此思?譚獻也附和,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

我寫話劇《李白》,連演四十年,主演濮存昕才藝超群,爐火純青,可謂出神入化,白帝城遇赦一場,李白狂喜,高歌:“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狂笑中他把随身行李連同登山的竹杖芒鞋統統抛入長江,動作幅度甚大,全場觀衆為“這一個”活脫脫的獨特的詩仙鼓掌不已,歡聲若驚濤之澎湃。作為編劇的我高興得大聲叫好,我的文本沒有安排這樣的動作,蘇民導演也沒有做此處理,這完全是演員突破性的創造,應該算是“創謂”了。

關于“創謂”,可能還有其他說法,國學大師葉嘉瑩先生在《從文本之潛能與讀者之诠釋談令詞的美感特質》一文中引用了西方理論家的見解。“诠釋家狄爾泰把對文本的理解分成兩類:一類是作者的本意,作者的本意根本無法完全了解;一類是讀者的衍義——衍生出來的含義,那是讀者從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讀書背景和生活背景出發所理解的作品的含義,它不是作者的本意。”“還有,德國語言學家依塞爾認為,是文本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潛力,而這種潛力隻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加以完成。”又,“意大利接受美學家墨爾加聲稱,有一個詞叫作創造性的背離,即是說有時候讀者的诠釋可以是一種創造性的背離。”葉先生以上的引述或許與中國文論家談到的“創謂”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于是服膺“創謂”,每每在自家作品中借鑒、運用,似也略見成效。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30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