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一書的出現,成為了我國繁榮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作為一部古代的經典著作,幾乎曆朝曆代的學者,都對其十分感興趣。對于《山海經》内容的定義,曆代學者衆說紛纭,卻最終未能達成一緻。光怪陸離的《山海經》世界,究竟是怎樣的?這一本奇怪的書籍,最終又會被如何定義?我們還是要聽聽專家的看法。
《山海經》是一部中國先秦重要古籍,同時更是一部古老的奇書。對于《山海經》的作者,共分為兩種說法,有專家認為,《山海經》作者正是夏朝時期的夏禹與伯益,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其真正作者應該是西漢時期的劉向父子。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現在學者更傾向于另一種看法,即《山海經》是不同時期的不同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具有廣泛性與時空性。
《山海經》包羅萬象,雖然全書隻有31000多字,可是所表述的内容卻十分廣泛,包括山川地理、礦物、醫藥,人類學、民族學、地質學等等。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部著作應該與古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幾乎成為了一本“上古時代的生活寶典”。
不過有趣的是,對于《山海經》的研究成果,一直徘徊在争論之中。許久以來,學者們都在糾結一個問題,即《山海經》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籍?後人應該将其分類于各種書籍種類中?在漢代的《漢書·藝文志》中,《山海經》幾乎與《宮宅地形》、《相人》、《相六畜》對等,接近于巫術迷信的書籍。至隋唐時期,鑒于該書中多有地理内容,因此在《隋書·經籍志》内将其列為地理性書籍。到了清朝的時候,随着《四庫全書》的修訂,當代學者們便将其放在子部的小說家類,認為它是一部不切實際的臆想類書籍。
對于《山海經》的評價,向來是時期越晚越成熟,這幾乎是一個不變的定律。由于認知與科技發展的有限,古人的想法必然具有局限性,對《山海經》的評價也略有偏頗,所以,如果真的想弄清《山海經》的本質,還需要一位專家的肯定,而這位專家正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學者袁珂。
袁珂,原名袁聖時,是我國著名的作家、神話學家。袁老先生生于1916年,去四川新都縣人,在1941年畢業于成都華西大學中文系,曾曆任編譯館編輯、教育廳編審等職位。在1949年初,袁老先生回到國内,專門從事文學及神話學的研究工作。在幾十年中,袁老先生嘔心瀝血,共出版《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傳說》、《古神話選釋》、《山海經校注》等著作,對我國神話領域的研究,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是我國神話研究領域的泰鬥級人物。
袁老先生曾在著作《中國神話史》中寫道:“《山海經》确可以說是一部巫書,是古代巫師們裡傳留下來,經戰國初年至漢代初年楚國或楚地的人們加以整理編寫而成的”。與此同時,袁老先生認為,《山海經》内的所有神話傳說,幾乎都具有一種非常原始的狀态,也正是這種原始的面貌,才顯示出未經塗飾和修改的真谛。古代的巫師們,其實正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們掌握着所有的知識,而在巫師們傳遞這些知識時,卻不免又蓋上一些宗教的烙印,因此《山海經》便開始籠罩着一股神秘的色彩。直至最後,袁老先生提出,知識的傳播具有銜接性,也正是《山海經》的傳世,才令後世得以繼續發展,最終在其基礎上萌生了各種科學,而非封建迷信滋生的溫床。
【參考資料:《中國神話史》《山海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