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炭火的散文

關于炭火的散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9:01:50

關于炭火的散文(山海間柴燒的人)1

關于炭火的散文(山海間柴燒的人)2

山海間:柴燒的人(散文)

非大師,不柴燒。

坦率地說,我開始對柴燒陶藝産生濃厚興趣,是結識守藝人曹學堂老師以後。

三年前的一次朋友聚會上,朋友說,距離我們不遠的大山裡來了一位搞柴燒陶藝的曹老師。曹老師畢業于中央工藝美院,放棄都市優渥生活條件和高校教師崗位,孑然一身紮根大山當起了柴燒匠人。

朋友說,今天曹老師的“尚土柴燒工作室”剛好有一場陶品開窯秀,我們可以去拜訪一下他。

曹老師的工作室面山背水。置身其中,陽光明媚,綠樹掩映,芳草萋萋,溪水愔愔,鳥鳴啾啾,充滿了詩情畫意。這裡分明就是一個世外“陶”源!

工作室裡除了兩張寬大的工作台,四周是幾排高高木架,架子上擺放着他的作品,成品半成品都有,林林種種,琳琅滿目。出了陽光房四五步遠的小院裡就是他親手壘起的柴燒窯。

平日裡,小院幽淨而惬意。今天由于是新品開窯發布,院子裡呼啦啦擠滿了人,熱鬧非凡。說是院子,其實就是窯前一塊不大的開闊地,沒有院牆,也沒紮籬笆。小院中央一字排開三張桌子,桌子上錯落有緻擺放着剛剛出窯的陶品。陶品從人物塑像、花鳥蟲獸,到生活器皿,各式各樣,琳琅滿目。這些剛從窯裡取出的新作,被大家團團圍住,評頭論足。我看見這些焠火落塵後窯變的陶器在陽光下散發着五彩斑斓的光芒。

人群中的曹學堂老師,他個頭不高,衣着樸實,像我鄉下老家的鄰居大哥。我從他清澈的眼眸中讀出幹淨與純粹,從他娓娓講述中體會到敬畏與專業,從他舉手投足間透出沉穩和幹煉。

這次美好遇見,拉近了我與曹老師的距離。曹老師和他的柴燒藝術走進了我的生活。閑暇時,我常常不請自到,去他的“領地”竄個門。

我俨然把這裡當成精神牧場。

前幾天,一場如約而至的寒潮天氣給膠東半島帶來了連日大雪。這是個難得的聊天機會。

在曹老師新置的樓房裡,我們憑窗而坐,促膝交談。

一杯香茗在手,幾縷茶香袅袅。我靜靜地傾聽他講述那段屬于他一個人的光陰故事。

我們的話題是從他的家鄉開始的。他說,夢裡老家是安丘的一個僻靜小山村。那是個想起來就溫暖的地方。家鄉到處都是丘陵,遍地都是泥土,玩泥巴是他童年樂此不疲的遊戲。潛移默化中,泥土情結镌刻在他的骨髓裡,贲張在他的血脈中。高中畢業後,他如願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裝飾藝術設計系雕塑專業。象牙塔裡的雕塑課雖然打着西方烙印,他依然順着具有東方氣息的導師們的指引走上傳統的創作之路。1998年,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在煙台職業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北京泥人張雕塑研制所、煙台大學建築學院陶藝室任職。

2015年是刻進曹老師骨子裡的時間節點。就是那一年他和柴燒有了第一次零距離接觸,繼而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他應邀參加了淄博柴燒藝術節。藝術節上,他被神奇的柴燒技藝,自然落灰成色的陶品天成之美深深折服。這種美頓化作琴弦勾起了他心底塵封的“土味”。2015年下半年,他遊學來到煙台,美麗的仙景海岸吸引着他。他決定定居煙台,成立“煙台尚土雕塑工作室”,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很快在山裡租了塊農村撂荒地,建了工作坊,壘了柴窯,開啟了“一山、一窯、一人”的柴燒人生。

我問:“你的陶藝作品采用最多的是哪種制作手法?”

“我大多數制品用的是傳統的泥條盤築法。”曹老師順手拿過一把茶壺講解道,“應該說我是遵循傳統的人。因為泥條盤築法是最古老的陶藝成型方法之一。它是用粗細一緻的泥條,層層盤疊壘築,漸次增大或減小連接在一起,壘集成所需要的形體。這種方法被許多陶藝匠人所采用。” 曹老師深入淺出地向我普及柴燒陶藝知識。

雪後初霁,冬日暖陽穿過寬敞的落地窗灑滿屋子。臨窗的博古架一隅擺放着一尊陶瓶。這尊名為《秋》的陶瓶器型圓潤飽滿,窯變色彩豐富,渾然天成,讓人看到不同空間的視覺效果。這是曹老師四季陶品系列中的一尊。我曾在一則新聞裡看過官方關于《秋》的簡介。《秋》曾于2019年8月參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國中陶瓷藝術館共同舉辦的“柴燒與環保”展覽會,曾受到業内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望着《秋》,我追問:“曹老師,迄今為止,你對哪個作品最滿意?”他回答:“也沒有什麼最滿意的。我一直定位自己,在柴燒藝術方面我是個初學者,半個手藝人。我和國内一些著名大師相比,無論從工藝還是燒制方面都有待提高。”他翻開手機找到一些圖片指給我看,“這是我去宜興和景德鎮研學時看到的作品。這些東西都是上品。”

藝無止境。望着他棱角分明的臉龐,我想,正因為有了這種謙遜、踏實、嚴謹的治學态度才讓他笃定前行,成果斐然。

我問曹老師,一個合格的柴燒人最難掌控的工序是什麼?他說應該是燒制環節。一半用心一半天成,陶土不經過焠火也成不了器型。具體燒成什麼模樣要看手藝人對它的态度和交流。現在人們推崇柴燒,正是契合了大家回歸本源的心理,更因為自然的東西并不可複制,又具有唯一性。三天三夜的淬火與堅守,不敢有一絲懈怠與馬虎,還需要不眠不休持續投柴,其速度、方式、天氣的變化、空氣的進流量,都會影響到窯内作品的色澤變化。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愛心。之後是兩天的自然冷卻,等待開窯。這是每一個守藝匠人必須親力親為獨立完成的勞動過程。同時對柴燒人的精力和體力都是極大的考驗。我這邊的這一系列工作都是我和“發燒友”們一起完成的。

話到這裡,我看得出,他是非常開心的。

也許是經不住我一再追問,曹老師才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他的雕塑、繪畫、陶藝等方面作品先後入編《中國雕塑年鑒》、《中國青年優秀作品選》、《雕塑》、《裝飾》、《科技與藝術》等雜志,部分作品被個人收藏。他曾獲“平山郁夫獎”,還應邀為日本神田明神株式會社制作景觀。先後參與過香港回歸雕塑制作、北京東嶽廟修複工程、建國五十周年大慶彩車制作、天津世紀柱創作。在2001年北京《生命.自然.環境》主題國際雕塑展上,他的作品《夏》被永久收藏陳列。

我倆今天喝茶用的壺、杯、盤都是曹老師燒制的作品。拿在手裡古樸而厚重,杯體窯變散發着誘人的光暈。他拿起水杯演示說,他常常一個人關在屋子裡,拿起陶器,閉上眼晴反複摩娑把玩,感受它的氣息,觸摸它的紋理。他說自己喜歡并沉醉在這種感應和溝通中。

行将結束這次探訪的時候,我還是固執地說出了自己的困惑,盡管這種困惑有些庸俗和狹隘,“曹老師,你放棄了一切,專心緻志在大山裡搞柴燒,終日孤獨相伴,星月為伍,值得嗎?”

曹老師望着窗外,略有沉思地說:“不少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我想,我的選擇本身就是生活,這就是活着的意義。記得英國登山家馬洛裡說過‘山就在那裡’。就我而言,我喜歡回歸自然,喜歡回歸鄉土,喜歡無拘無束。我覺得柴燒陶藝是尊重自然,崇尚人文情懷的一種诠釋和解讀。一器一濡沫,一夕一朝榮。我在領略柴燒陶藝的純樸,品味它們泛射出的自然之美的同時,享受着跨越時空的感覺。其實,在制作、欣賞陶藝的過程中,我一直把它們看做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們會以自己獨有方式審視我們,同我們進行着交流與對話。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這也許就是我們這些柴燒匠人沉醉其中且樂此不疲的終極追求。”

回家路上,我想起了法國作家克萊爾的一句話,“鄉土和孤異是我們通向普遍世界的唯一通道”。柴燒匠人曹老師不正是用自己選擇方式在這條道路上尋求真理或者思想嗎?

作者:李鎮

現居煙台,自由撰稿人。

壹點号 九天明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