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争霸權,在城濮(今河南省範陽縣西南濮城)會戰。戰争開始,楚軍占優勢,晉文公以報答楚王為詞(晉文公流亡時,曾經受到楚成王的幫助)後退三舍(九十裡),使楚軍将士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思想,然後突然攻擊楚軍力量薄弱的左右翼,結果楚軍大敗。這次戰役是春秋時代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我國軍事史上以主覌指揮正确,使劣勢變優勢,被動變主動,打敗強大之軍的有名戰役。
起初,晉國内亂,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國時,楚成王熱情招待了他。交談中,成王問他“你将來回到晉國做國王時,如何來酬謝我?重耳說:“象财寶這些東西你們都有,如果我真能返普國,做了晉國君,如我們兩國不幸打扙,那我就“退避三舍”。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果真回到晉國,做了國君。
在争霸過程中,楚國的大将子玉,不聽楚成王勸阻,執意與晉國交戰,子玉率領軍隊進軍晉國。依托丘陵險阻紮營,兩軍對峙于城濮。普文公命晉軍向後退卻,理由是:"出兵要理直,氣才會旺盛。理虧就會氣衰。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說過要退三舍而避之。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漲。如果我們退了以後他們仍不撤兵,那就是理虧了。”于是晉軍退了三舍,(九十裡)這就是“退避三舍"成語的由來。
楚軍子玉并沒有因為晉軍禮讓三舍退兵,而是急進。戰争開始。
晉楚兩軍在城濮擺開陣勢。晉軍三軍,以先轸為元帥,統率中軍,卻溱輔佐,統率上軍,孤毛統率上軍,狐偃輔佐。栾枝率下軍,胥臣輔佐。楚國三軍,今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率中軍,子西(鬥勃)統率右軍。楚國的仆從國鄭,許軍附屬左軍,陳、蔡軍附屬楚右軍。
晉國軍隊旌旗列列嚴陣以待楚軍。楚國将領子玉叫嚣:“必無晉矣"。當兩軍戰鼓擂響時,晉軍佐胥臣率所部用準備好的虎皮蒙在戰馬身上,首先沖進楚軍右翼的陳、蔡的軍中,于是陳、蔡軍隊被楚軍猛勢所吓倒,四散逃走。楚國右軍潰敗。楚軍子玉、子上見右路軍潰敗,心中大怒,揮鞭指揮軍隊加強對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國軍隊右翼上軍孤毛設将、佐二面旗幟,分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國下軍栾枝所部,也以戰車曳樹枝奔馳僞裝後退。楚國軍隊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并未理會。楚軍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翼暴露,晉先珍、卻湊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殘兵退出戰場。
城濮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争霸戰。無所謂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楚成王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想與晉交戰,并勸說部下不要去惹晉軍。是楚國的将領子玉主戰。從一開始就決定這場戰争不能取得勝利,楚國對晉國的作戰意見不統一,主戰者是少數,除了子玉沒有得到軍隊數量上的支持外,而且出師無名,沒有理、氣的精神支持。
驕兵必敗。子玉一開始就看不起晉國,自以為楚國是不可戰勝的。看不到楚軍存的弱點,隻想一味要打敗晉國軍。沒有計劃,沒有布署。當晉國軍隊“退避三舍”時,看不到其中的奧妙,就是我們常說的其中有詐。錯誤的認為晉國軍是“敗退,于是"乘勝"追擊,進而暴露出自身的弱點。
晉國軍隊對這次戰争做了:充分的準備。先從衛國下手,初戰取勝,為晉、齊之盟奠定了基礎,進而逼迫魯國從楚國的陣營中分化出來。
然後,圍曹,入曹。附屬楚國的曹、衛兩國被征服,削弱了楚國的力量。用激将法破壞齊、秦兩國的關系,與惡結成聯盟,解除後顧之憂。
在與楚國的交戰中,正确的選擇了有利于晉軍的戰場,避開楚國主力部隊的鋒芒,以驿待勞,尋找楚國軍隊的弱點,以下軍佐首先對組成右翼部隊陳、蔡兩國軍隊發起進攻,右師被打敗。随後制造迷惑敵人的假象,以上軍合攻楚左翼軍,楚左軍大敗。争霸是以軍事力量較量為主,軍事是政治發展的最高手段。晉國以自己軍事上的勝利,掌握了對楚國的主動權,最後取得了勝利
城濮之戰,是指揮者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典範。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客觀實際中做出正确的判斷和策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尋找敵方弱點各個擊破,削弱敵方力量,促使矛盾向着有利自己方面轉化。軍事辯證法在古代已經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