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6課末尾的題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6課末尾的題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29 03:14:19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6課末尾的題?知識點陋室銘,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6課末尾的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6課末尾的題(部編七年級語文)1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6課末尾的題

知識點

陋室銘

一、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詩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有《劉賓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

劉禹錫因參加當時的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百般刁難。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劉禹錫看到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門前。

三、課文翻譯

原文: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釋

名:名詞作動詞,出名,著名。

靈:形容詞作動詞,成為靈異的。

斯:這。

惟:隻。

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譯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成為靈異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隻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原文: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注釋

上:動詞,長到。

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調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

絲竹:琴瑟、箫管等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

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原文: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這句話是說,諸葛廬和子雲亭都很簡陋,但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

注釋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标志,不譯。全句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

譯文: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四、問題歸納

1.《陋室銘》開頭兩句有什麼作用?

開頭兩句運用比興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喻陋室,由虛到實,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為全文的什麼句?有什麼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一詞統領全篇。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兩句話有什麼作用?

運用對偶寫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來襯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備,從而證明陋室不陋。

4.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這幾句話有什麼作用?

寫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證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實寫,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緻;後一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絆。虛實結合,表現了作者恬淡閑适、安貧樂道的情趣。

5. 結尾“何陋之有”有什麼作用?

“何陋之有”與本文開頭的“惟吾德馨”一句遙相呼應,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引用孔子的話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緊扣題目,以反問作結,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課文主題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

一、作者簡介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開創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來南康(今江西星子縣)任南康知軍。他清廉正直,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南康後,在知軍衙門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每當公餘飯後,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寫下了這篇脍炙人口的《愛蓮說》。

三、課文翻譯

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注釋

之:的。

蕃:(草木)茂盛。這裡指繁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譯文:水上、陸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隻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天下的人們大多喜愛牡丹。

原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注釋

予:我。

獨:隻,僅僅。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濯:洗。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香。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亵:親近而不莊重。

焉:助詞。

譯文: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中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香,它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人們)隻能遠遠地觀賞(它),但不可以貼近玩弄。

原文: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 ,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注釋

謂:認為。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歎詞,這裡表示歎息。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鮮:少。

宜:應當。

譯文: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應該有很多人了。

四、問題歸納

1. “晉陶淵明獨愛菊”,句中的“獨”字有什麼作用?

作者以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襯托“予獨愛蓮” ,突出作者對蓮的喜愛。一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 作者眼中的“蓮”具有哪些君子品質?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衆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淨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質;“可……焉”總括蓮的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

3. 歎詞“噫”有何深刻含義?試結合課文内容具體分析。

“噫”是歎詞,表示深沉的感慨。一歎愛菊者“鮮”,“鮮”不僅有“少”之意,更有“難得”之意;二歎愛蓮者少,用反問句,發人深省;三歎愛牡丹者衆,厭惡争名奪利的世态,不明說而暗諷,意味深長。

五、課文主題

《愛蓮說》中作者以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比,委婉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課後思考探究

一、《陋室銘》句式整齊,對仗工整;《愛蓮說》語言精練,骈散相間。

二、本文引用“何陋之有”,包含了“君子之居”的意思。作者在此暗指自己是君子。

第二問略。

三、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純正而堅貞。第二問略。

四、略。

五、1.助詞,賓語前置的标志。

2.助詞,的。

3.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代詞,代指“元方”。

5.代詞,它。這裡指學問和事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