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禦用瓷器的官窯,其産品曆來珍貴。明代《宣德鼎彜譜》即有内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
五大名窯裡,汝窯、鈞窯、定窯都是以窯址所在地命名,官窯有着官方背景,哥窯的窯址則一直是中國陶瓷界的一大懸案。
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現今所見最早記述龍泉哥窯之文獻,是成書于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之前陸深撰《春風堂随筆》書中曰:哥窯,淺白斷紋,号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在五大名窯中由于燒造傳世哥窯的窯址至今尚未發現,緻使學術界對哥窯有諸多說法。有的人認為它就是修内司官窯,有的人認為它是浙江的某一個窯等等,當然今天我們就沒辦法去論證,因為這個窯址沒被找到,哥窯它之所以神秘,也正因如此。
哥窯青釉弦紋瓶
1932年,清朝善後委員會在清點故宮文物時,發現一批從未見過的瓷器,釉色以炒米黃、灰青、青黃為主,濃淡不一,釉面上有大小不等的開片花紋,胎色有深褐、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胎體相對緻密。
這批瓷器在清宮記載上既沒有産地又沒有燒造時間記錄,可把研究員為難壞了,鑒于它們長得有點像文獻描述的哥窯,就被标上了“哥窯”、“仿哥窯”、“宋哥窯”。1936年,當時故宮瓷器專門委員郭葆昌對宮中瓷器進行了再鑒定,結合乾隆詠哥窯的詩句,這批瓷器被定為宋哥窯。
哥窯瓜棱碗
1956年以來,浙江龍泉地區多次進行考古挖掘,出土了一批黑胎青釉瓷,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征完全相符。瓷器特征與窯址都有文獻記載,所以,專家們推測,哥窯的窯址很可能就在龍泉。
但是,經過對比發現,龍泉黑胎青瓷和故宮提供的樣本,胎釉的化學成分、紋片顔色、底足切削形式都不同,說明兩者不是同一種瓷器。為了區别于明、清文獻中所記載的哥窯,故宮哥窯以及在上博、台北故宮所藏的少量類似瓷器,被學術界稱為“傳世哥窯”。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瓷器有六十件左右,其中一件哥窯灰青釉膽式瓶,高14.2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5.4厘米,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微垂,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潤,布滿黑色大開片紋,黃色小開片紋,圈足内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此瓶造型端莊典雅,釉面油潤,泛酥油光,且布滿金絲鐵線片紋。足牆淺而上寬下窄,内牆呈斜坡狀,手捏無法提起,可稱傳世哥窯密器中工藝特征突出的代表作。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發現一處窯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兩次對該窯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獲取大量器物殘件、瓷片和窯具。
哥窯灰青釉海棠式爐
經深入研究,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宋代地層中的遺物應為文獻所指的“修内司官窯”,而元代地層中的遺物是“傳世哥窯”,後者是仿造前者的,“傳世哥窯”的實質是南宋滅亡後仿官的産品。
也有專家學者認為,老虎洞窯即《至正直記》所述的“哥哥洞窯”。至此,可以基本确定,傳世哥窯是元代的産物,絕非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
雖然目前對于哥窯已經有一些普遍的認知,但随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哥窯的窯址問題非但沒有解決,還牽扯出越來越多的疑問:明清文獻所說的哥窯是不是宋哥窯?關于哥窯的最早記載見于元末,哥窯究竟起源于宋代還是元代?哥窯和官窯發音相似,瓷器特征相似,哥窯會不會就是官窯?龍泉黑胎青瓷和傳世哥窯瓷與南宋官窯究竟是什麼關系?等等。正是哥窯的這種神秘性,讓它在人們的心中擁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更多關于哥窯的故事,點擊下方李國剛《高古瓷鑒定系列教程》,一起來學習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