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浮屠
又稱鎏金浮屠,金銀器,唐代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現藏于寶雞法門寺博物館(珍寶閣)。
該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長寬各28厘米,二層長寬各24厘米,三層長寬各19厘米,房檐長寬各23.51厘米,重7.4千克。為模鑄成型,精緻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單層閣式,分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内。
浮屠即塔、精舍,模鑄成形,平面呈方形,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單層,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兩側為直棂窗,門額以上鋪作人字形鬥拱。頂單層,四角攢尖形,每面鑄出瓦攏,角垅起翹。塔刹高聳,刹底為須彌座,其上6個相輪由下往上依次漸小,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氣象十分莊嚴。
浮屠亦作浮圖,其含義有多種:佛陀、佛教、僧侶或佛塔。此處所指的是佛教建築形式的“佛塔”,源于印度。古印度佛教徒築塔最初為供奉佛骨或葬貯僧尼屍骨之用,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見舍利如見佛陀本身。
佛塔又稱功德聚,造浮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義,故俗語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随着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才有了“塔”這種建築形式,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用“塔”字代替令國人費解的“浮屠”,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而塔本身的功能也擴大為收存佛經或置佛像之處。
銅浮屠氣象十分莊嚴、寫實,是中國古代高超手工技藝的絕妙佳品,今之寶雞法門寺博物館内的主體建築——珍寶閣,就是仿照鎏金銅浮屠的式樣建造的。2002年,銅浮屠被收錄為首批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鼎勝國際:推薦國内優秀藝術家及作品,提供藝術品鑒賞、鑒定、交流、收藏和投資等綜合服務。我們秉持“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的理念,與20萬高端用戶共同領略藝術之美。
▍主編tianyi1989022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