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 網絡圖片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提起七夕,秦觀這首《鵲橋仙》便會自然地湧上心頭。正因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千古傳唱,今人把七夕視作“佳期如夢”的“中國情人節”,與西方2月14日的情人節相對應。
七夕節最初來源于古老的天象崇拜。農曆七月過後,暑氣漸消,夜晚坐在石階上,會感覺微涼,這時若擡眼望,便能看見夜空中的牽牛星與織女星格外閃亮。在民間傳說中,這兩顆星辰被演繹為一對分離的戀人,隔着銀河朝暮相望,脈脈不得語。他們隻能在每年七月七相會,訴說衷腸,又在天色漸明時作别,等待來年再相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傳說織女生得一雙巧手,善女工,織得漫天雲霞。凡間女子羨其巧手,希冀自己也能與織女一般靈巧聰慧,因此每逢七夕,女子便在月下穿針引線,乞巧祈福。
據文獻記載,七夕乞巧的風俗始于西漢。《西京雜記》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至唐宋,七夕節俗愈加繁盛。人們将庭院灑掃幹淨,院中張挂錦彩,陳設香案,獻供花果飲食。李商隐曾作《七夕偶題》,歌詠七夕的熱鬧繁華:“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拜月祈願、求賜姻緣與子嗣也是七夕的重要節俗。敦煌遺書中的《五更轉》描述了幾位女子從一更望至五更,企盼“牛郎”降臨的熱切心情。《長恨歌》中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讓人唏噓不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其實古人七夕祈願,不隻限于姻緣與愛情,隻是由于文學作品的渲染,為七夕蒙上了浪漫愛情的色彩。
古時青年囿于男女大防,少有相會之機。歡快熱鬧的節慶活動則為美麗的邂逅創造了時機。上古時期,三月三上巳節便是男女歡會的好時候,明媚春光下,潋滟春水邊,“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勺藥”。唐時長安元宵夜“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歌鐘喧夜更漏暗,羅绮滿街塵土香。”宋代七夕被定為官方節日,舉國歡慶,商業興隆,汴京城“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绮滿街”。趁着節日的時機,女子走出閨門,踏青、逛街、觀燈、賞月。盛裝出行的女郎們比星月花燈更美,“笑語盈盈暗香去”,多少愛情亦随之而至。
通觀古代傳統節日,男女相會與随之而來的愛情似乎隻是節慶活動的衍生品,卻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擁有無盡的感染力。那真摯、活潑的情感足夠動人,曆經千載依然傳唱不休。
在開放、自由的現代社會,男女約會已不需要假借節日之名。精明的商家卻懂得利用節日開展營銷,為情侶們過節創造出精美的禮物和豐富的活動。随着時代的發展,許多傳統節俗發生變化,不變的卻是對幸福快樂的追求。不論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還是“陪你去看流星雨”,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始終如一,不斷演繹出新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