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蘆筍高産管理方法

蘆筍高産管理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48:23

蘆筍的特征特性及設施優質高産栽培技術

張 唯

蘆筍學名石刁柏,原産于地中海沿岸及小亞細亞一帶,在我國已有 100多年的種植曆史。蘆筍以柔嫩的幼莖供食用,營養豐富,細膩芳香,口感脆爽,可涼拌、炒食、煲湯或加工制成罐頭食品,經常食用可增進食欲,對預防高血壓、心髒病等有一定的功效,是蔬菜市場的暢銷産品,深受消費者青睐。蘆筍還可作有機肥和飼料,蘆筍的老母莖粉碎後加入禽畜糞經堆悶發酵可制成優質有機肥,蘆筍采收後切除的根莖,是牛、羊的優質飼料。近年來蘆筍在江蘇啟東地區大面積栽培,為提高蘆筍的栽培水平和種植效益,現将蘆筍的特征特性及設施優質高産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特征特性

蘆筍種子萌發後先向下生根(須根系),大部分根群分布在 1~2 m 深表層土壤内,吸收能力極強,起固定植株和貯藏莖葉同化養分的作用。根與莖連接處形成地下莖,并從節間處向下生根,地下莖抽生的根大部分為肉質根。根狀莖有許多節,節上的芽被鱗片包着,故稱鱗芽。地上莖為肉質莖,以嫩莖供食用,任其自然生長即成為高大的地上部植株,一般株高 1.5~2.0 m,主莖和分枝含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蘆筍的葉片分為真葉和拟葉兩種,真葉着生在地上莖的莖節上,每節 1 片,呈三角形薄膜狀,拟葉從葉腋處抽生,一般有 5~8條,針狀,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蘆筍為雌雄異株植物,雄花的花冠較長,綠黃色,萼片及花瓣各有6枚,靠昆蟲傳粉,雌花授粉後發育為圓球形的漿果,成熟時呈紅色,子房3室,每室有種子1~2粒。

2 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蘆筍既耐熱又耐寒。5 ℃以上種子即可發芽,發芽适宜溫度為 25~30 ℃;幼芽伸長以 15~17 ℃較适宜,抽生多且品質好。(2)光照。蘆筍喜光,長日照有利于莖葉生長和植株發育。大棚種植蘆筍需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3)水分。蘆筍根系發達,耐旱能力強,但過于幹旱易造成減産。蘆筍不耐澇,田間排水不良或積水嚴重會影響蘆筍根系發育,甚至會引發根系腐爛,導緻植株死亡。(4)土壤。土壤質地影響蘆筍根系發育,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多且肥沃、pH值為5.8~7.5的腐殖土或壤土有利于蘆筍根系生長。

3 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用

大面積栽培蘆筍一般采用種子繁殖。選擇優質高産品種,如格蘭蒂、阿波羅、阿特拉斯等,播前曬種2~3 d。

3.2 育苗

3.2.1 浸種催芽

用 55 ℃熱水燙種滅菌 10~15 min,再用 25~30 ℃溫水浸種 4 h,将種子撈出後用冷涼自來水沖洗 5 min,以停止熱作用,然後将種子均勻攤放在發芽箱的盤架上,用濕毛巾蓋種保濕,在 25~30 ℃恒溫條件下催芽 24~36 h,約6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3.2.2 播種

3 月上旬~4 月上旬播種。采用商品基質或自配基質和塑料缽育苗。基質裝缽前灑水拌勻,使其含水量達到自身重量的 60%,即手捏成團、落地松散。将基質裝入塑料缽并壓實至缽口下 2 cm,每缽播 1 粒種子。苗床澆透水,将播種後的塑料缽整齊擺放在苗床内,覆蓋 2 cm 厚蓋籽基質,用灑水壺均勻澆透水,苗床上覆蓋地膜,以利增溫保濕。

3.2.3 苗期管理

出苗前棚溫保持 25 ℃左右,60% 以上苗破土後揭除地膜,齊苗後棚溫控制在 20 ℃左右。秧苗長勢偏弱的,可追施1%尿素液肥。移栽前7 d開始煉苗,确保秧苗矮壯、葉色深綠,以利緩苗。

3.3 定植前準備

蘆筍對土壤的适應力較強,以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的壤土田塊為好。建大棚前,撒施腐熟優質有機肥 2 000 kg/667 m2作基肥,深翻 50 cm,精細平整,然後搭建高 3 m、寬 8 m 的标準鋼管大棚。

3.4 定植

與大棚走向平行開定植溝,溝寬 40 cm、深 30 cm,溝距 150 cm,溝底施腐熟有機肥 1 000 kg/667 m2、餅肥40 kg/667 m2、氮磷鉀複合肥(15-15-15)30 kg/667 m2作基肥,施後踩實,覆土厚約 15 cm。選肉質根 10 條以上、粗 0.3 cm 以上,主莖粗 0.2~0.3 cm,根及莖芽完好的壯苗定植。從塑料缽中輕輕取出蘆筍苗,将其按30 cm 株距排列在定植溝内,使地下莖上着生鱗芽的一端順溝朝同一方向,種植密度約 1 480 株/667 m2。定植後覆蓋細土厚 5 cm 護根,輕輕壓實覆土後澆足活棵水。每行蘆筍根邊鋪設 1條滴管,滴管連接泵站總管,用于澆水施肥。

3.5 田間管理

3.5.1 中耕除草

定植後的蘆筍植株矮小,應及時中耕除草、壅根,促進植株發棵。

3.5.2 肥水運籌

定植成活後 7 d,結合松土施蘆筍專用肥 20 kg/667 m2作催芽肥;6 月上中旬,施尿素 15 kg/667 m2作壯筍肥;8 月以後,距植株 30 cm 處開溝條施有機肥 1 000 kg/667 m2、複合肥 20 kg/667 m2作秋發肥。保持土壤濕潤,适時用滴管補水。采筍期間保持充足的水分供應,利于嫩莖抽生快且粗壯。

3.5.3 溫度管理

春、秋季晝夜溫差大,可通過調節通風量來控制大棚溫度。棚内溫度超過 28 ℃時,打開棚門,搖起搖膜杆進行通風降溫,通風口的大小視棚内溫度而定;下午棚内溫度低于 19 ℃時關閉通風口。夏季天氣炎熱,通風口可開到最大并延長通風時間。

蘆筍高産管理方法(蘆筍的特征特性及設施優質高産栽培技術)1

3.5.4 摘心防倒

移栽第 2年,為防止所留母莖生長過高發生倒伏,株高 70 cm 時摘心打頂,以控制植株高度,并在蘆筍行的兩邊拉尼龍繩将蘆筍植株攏起,既确保田間通風透光,又便于農事操作。

3.6 病蟲害防治

蘆筍病蟲害主要有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立枯病、斜紋夜蛾、蚜蟲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進行病蟲害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選用符合國家綠色食品生産的農藥和其他植保産品。(1)農業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做到“三溝”配套,及時清溝理墒、松土除草,增施有機肥,拔除老母莖後徹底清除枯枝落葉。(2)物理防治措施。懸挂黃闆誘殺蚜蟲、飛虱等,安裝黑光燈、性誘劑誘殺鱗翅目類害蟲成蟲。(3)生物防治措施。使用生物農藥,保護青蛙、蟾蜍等有益生物。(4)化學防治措施。莖枯病發病初期可用 8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85~100 g/667 m2噴霧防治;褐斑病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用50% 硫磺懸浮劑 115~160 mL/667 m2噴霧防治,10 d左右噴 1次,連噴 2次;發現根腐病病株應及時挖出,并帶至棚外深埋或燒毀,病穴處撒生石灰滅菌消毒,也可用 1 000億/g枯草芽孢杆菌可濕性粉劑 20~25 g/667 m2噴淋莖基部防治;立枯病發病初期可用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60~75 g/667 m2噴霧防治;斜紋夜蛾可用100 億/mL 短穩杆菌懸浮劑 200~300 mL/667 m2噴霧滅殺;蚜蟲可用 1.5% 除蟲菊素水乳劑 80~160 mL/667 m2噴霧滅殺。

3.7 采收

蘆筍定植後第 2 年即可采收少量嫩莖,第 4~12 年為采筍盛期,以後植株長勢逐漸衰弱,産量降低,需重新種植。大棚蘆筍每年采收 2次,3~6月第 1次采收,9~11月第 2次采收。夏季天氣炎熱,蘆筍的質量和産量下降,不宜采收,應留一定數量的母莖進行光合作用,積累養分,利于養根。采收時,一般在上午 6~9 時用采筍刀于地表下 2~3 cm 處割下長出地面 20~24 cm 的嫩筍,也可用手捏緊近地面處的蘆筍基部,扭轉向上拔出。采收後,清理蘆筍嫩莖上的泥土等雜質,剔除畸形、彎曲、有病蟲斑的筍條,分等分級,每 500 g捆成 1捆,按标準長度切除根部多餘部分,包裝後上市出售。

3.8 采後管理

采筍結束後,畦溝内撒施腐熟有機肥 1 000 kg/667 m2、複合肥 30 kg/667 m2、硼肥 1 kg/667 m2,結合撤壟将肥料埋入土中,随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