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語文教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

語文教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1 00:16:54


語文教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什麼是教學相長)1

考試默寫古詩,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上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中的“蘆”被相當一部分學生寫成了竹字頭。


這個怎麼辦?我不習慣罰抄,因為覺得那樣做太low,缺乏智慧含量。還是要想辦法要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來龍去脈講清楚。于是,動手查閱相關資料。


語文教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什麼是教學相長)2


蘆管:樂器名。以蘆葦的莖部制成的樂器,是胡人吹奏樂器的一種。


“漢典網”中關于“蘆管”的這個解釋和我原有的認知不謀而合,而且,恰好就是舉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于是,我開講了。


很多同學把“蘆管”的“蘆”寫成了竹字頭,顯然,是對這個詞語不理解。所謂蘆管應該是以蘆葦的莖為原材料制成的簡單樂器。我老家在北方,那個地方少有蘆葦,但春天到來時,小孩子會把剛發芽的楊柳的枝條裡面的芯抽出來,留下外皮做成簡單的哨子,可以吹出聲音來。


我們看“蘆”和“葦”都是草字頭,因為蘆葦是草本植物,所以用草字頭。


在我們曾經學過的,或者一些比較熟悉的詩歌中,也有“蘆”這個字,比如:


蘇轼的《惠崇春江曉景》中的“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裡的蘆芽就是蘆葦的嫩芽。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中的黃蘆就是一種蘆葦。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中有:“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


胡令能的《喜韓少府見訪》中有“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出蘆花深處藏。”


蘆葦是比較常見的植物,所以在很多古詩中都有出現。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很多人誤以為蘆葦花下所叢生的白毛是蘆葦的花,古人也這麼認為,其實它隻是外觀似花,并不是真正的蘆花。


講完這些,我有一點兒小小的得意,甚至覺得挺完美。因為這個講法堅持了我在講解錯别字時一以貫之的原則,堅持從字源着手,從語境着手,盡力給學生講明白,而且還要做到溫故而知新。


但是,得意沒多久,事情就發生了翻轉。在批改學生交上來的錯别字診斷書時,發現有一個學生在分析“蘆管”中的這個錯别字時,引用了這樣一段資料。


語文教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什麼是教學相長)3


蘆管,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是古代西域各國通用的樂器筚篥,東晉之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極為盛行。


這個資料哪裡來?上網查一下,原來是“百度百科”中有專門的詞條。我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認定“漢典網”中關于蘆管的解釋可以接受,就沒再關注其他資源中關于該詞的解釋。


順着這個百科詞條看下去,冷汗就要快下來了。


蘆管管身竹或銅制,竹蘆管用當地“菁竹”制作,長約19厘米左右,開七孔,上端裝一蘆葦制簧哨。


這個簡介颠覆了我原有的認知,蘆管這個樂器雖然利用了蘆葦作為原材料,但顯然蘆葦不是主體,而主體是竹子所做。而且,簡介中特别說“蘆管擅于演奏速度較慢、纏綿悱恻、哀傷動人的樂曲。”


最後,該詞條還補充了白居易的《聽蘆管》一詩,作為證據。“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似臨猿峽唱,疑在雁門吹。……”


這麼說,難道是我講錯了?細細琢磨一下,還真有可能。


理由有二:


一、如果僅僅是蘆葦的莖部制成的簡單樂器,可能發出的聲音不會很大,不會傳播得很遠,可能不會“不知何處吹蘆管”,就造成“一夜征人盡望鄉”的效果。即使“盡望鄉”有一些誇張的因素,但總得相當數量的人能聽到吧。


二、以經驗來說,用蘆葦的莖部制成的簡單樂器,一般聲調比較輕快單一,不可能吹奏出纏綿悱恻、哀傷動人的樂曲。


然後,再細琢磨,發現問題越來越多。


題目是《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什麼詩句中卻說“不知何處吹蘆管”了,這個“笛”和“管”什麼關系?


是像教材下面對該詩解釋的那樣,“蘆管”就是“蘆笛”嗎?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嗎?那諸如蘆笳、胡笳、羌笛、羌管等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樂器名稱,它們各自又是什麼樣的樂器呢。


既然蘆管是竹子所制,為什麼偏偏又叫蘆管,難不成是有意為難我,讓我在字源上不給學生解釋還好,一解釋學生會反而更迷糊。


……


帶着這些問題再研究,查閱各種資料,又和語文組新來的研究生畢業的小馬老師讨論,她又非常熱心地給我提供了很多資料,于是又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原來在我提出這些問題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對此做了專門的深入的研究和考證。


大緻梳理一下,得出這樣一些結論。


1.曆史發展過程中,樂器名稱同質化的傾向越來明顯。詩人在詩作中這些樂器的名稱常常可以通用。詩歌中常常出現兩種樂器名稱指代同一件樂器的現象。大約有點類似于我們現在把什麼吹長号,吹短号,吹圓号,甚至吹喇叭,吹唢呐之類的統統稱之為吹号是一樣的。


2.如果細緻區分,蘆管,蘆笳,蘆笛等等,又有不同材質制作的差異,有不同工藝的差異,而且不同時代又各有發展變化。所以從名物學的角度來說,教材上将“蘆管”解釋為“蘆笛”實際上并不确切。還不如不解釋,直接就說“蘆管”就好。


3.古人“蘆”和“竹”可以互稱。“蘆”和“竹”在形态上相近,大約古人認為它們屬于同一種類,而且,現在也有蘆竹這樣一種植物。


當然,在所查閱的各種資料之中,也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隻能依據個人的判斷擇善而從。


其實,在更深入探究“蘆管”是什麼樂器之前,我在查資料時,就有很多新的收獲,新的發現。


比如:


“蘆芽”到底是蘆葦的嫩芽,還是像某些工具書或者網上資料中說的就是“蘆筍”。雖然時常吃蘆筍這種蔬菜,但是真的還是隻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不知道它是怎麼樣一種植物。


“黃蘆”是一種蘆葦,還是一種類似于今天說的“黃栌樹”這樣一種木本植物,“地低濕”和“黃蘆苦竹繞宅生”有怎樣的物候上的關聯。


“楓葉荻花秋瑟瑟”中很多注釋将“荻花”直接解釋為“蘆花”,那“荻”和“蘆”又有怎樣的異同呢,再進一步說,“蒹葭蒼蒼”中的“蒹葭”又和蘆葦有什麼關系呢。


“蘆”本來是形聲字,聲旁是“盧”,但為什麼現在寫成了“戶”,類似的還有驢、爐、廬等,真正以“盧”為聲旁的諸如栌、鲈、泸、胪、垆、鸬等,兩者之間的差異何在,漢字簡化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問題。


“正是河豚欲上時”是作者依據怎樣的經驗做出的判斷,這句話和前一句“蒌蒿滿地蘆芽短”存在怎樣的内在聯系呢?


如果我們通常理解的蘆葦的白毛不是真正的“蘆花”,那真正的蘆花又是什麼樣的。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更進一步明确了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特質,能夠演繹不同風格的樂曲,由此更深刻地理解了相關詩詞中的音樂與詩詞主旨的關系。


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牽牽連連,枝枝節節,就像是魯迅在百草園中拔何首烏的根一樣,雖然沒有找到一塊像“人樣兒”的,但這個過程就足夠好玩兒,足夠不亦樂乎。


如果不是為了想辦法給學生講得更清楚,我自己在讀這些東西的時候,很可能就滑過去了,不會深入琢磨思考。為了這一個字,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還求助大學同學,求助生物老師,求助同事,花費了十幾小時的時間。正是這個過程,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叫“教學相長”。


我所查閱的這些資料,收獲的這些内容,都要講給學生嗎?


當然要講,但不是全部都講,不是事無巨細地講,而是要有選擇地講。既然之前關于“蘆管”的問題講錯了,就要糾正過來。


我先帶着學生回顧上一節課怎麼講的“蘆管”,為什麼“蘆”必須寫成草字頭,而不是竹字頭。大多數學生都記住了。我話鋒一轉,告訴他們這個理由雖然看似完美,但是我講錯了。聽我這麼一說,學生都大吃一驚。


接下來我簡單地給他們梳理了一下我最近在查找資料過程中的種種收獲,并由此着重分享了我的一些心得。


我是想讓他們把我所了解到的這些知識都記住嗎?不,沒有這個意思,我隻是拿這個舉一個例子,告訴他們如何發現(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要滿足于回答老師的提問,回答試卷的提問,真正有價值的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徹底解決的,要學會和問題和平共處,要學會帶着問題前進。


很多時候,得出一個确切的答案并不最重要,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更重要,在這個思考研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快樂更重要,唯其如此,才能夠将學習引向深入,這是有内驅力的主動的學,而不是依靠外力的被動的學。



語文教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什麼是教學相長)4


然後,我又給他們分享了一首詩。


彩蝶雙起舞,

蟬蟲樹上鳴。

明月當空叫,

黃犬卧花心。


傳說這首詩是一個秀才所作。當年王安石看到之後,讀了前兩句覺得不錯,但讀了後兩句,不禁啞然失笑。怎麼回事?明月怎麼能會叫,黃犬那麼大的動物怎麼能躺卧在花心之中,顯然狗屁不通嘛。


于是,王安石大筆一揮,将後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犬卧花蔭”。這樣一來,文意就徹底理順了,明确了。修改之後,王安石也覺得很得意。


然而,事情又發生了反轉。


很久之後,王安石去了秀才所在的地區,偶然間發現,原來,當地有一種名為“明月鳥”的小鳥,叫聲很清脆,還有一種名為“黃犬蟲”的小蟲子,常常伏在花蕊之中。


原來不是秀才錯了,而是王安石錯了。王安石在這件事上因為先入為主,也因為見識有限而犯了錯。


最後,我告訴學生兩個道理:


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當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嘗試着去解決一個問題時,要有意識地查閱各種資料。但又不能查到了資料就輕易地相信,要多個不同的資料對比确認,要擇善而從。


2.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韓愈《師說》


不要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說什麼都當成對的,老師也有錯的時候。老師能教給學生的絕對不隻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的态度,學習的方法。隻有這樣,才會“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