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擁有
近兩千萬人口居住的城市
也是有着兩萬多個物種共生的
生态家園
前不久,白露時節,候鳥南遷
在深圳灣看魚鳥嬉戲
已成深圳人的常态
(▲深圳灣 圖源:創新南山)
講述深圳自然故事
《野性都市》将在央視首播
今天(9月13日)晚上19:23,講述深圳自然故事的系列紀錄片《野性都市》,将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全國首播。
據了解,紀錄片《野性都市》主要由《灣區庇護所》、《海島食堂》、《郊野秀場》三集組成,講述發生在都市方舟中的物種故事,探索現代都市裡人與自然、人與其它生命可以構建的新型共生關系。
第一集《灣區庇護所》
9月13日晚上19:23
導演:羅亞琴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數萬隻候鳥會來到深圳灣越冬。在這裡,茂密的紅樹林為疲憊勞頓的遷徙者提供了藏身之所;廣闊的灘塗為饑腸辘辘的跋涉者備好了充足的食物;上千萬移民聚彙的城市,向遠來的候鳥們張開了溫暖善意的懷抱。
第二集《海島食堂》
9月14日晚上19:23
導演:殷秀明
内伶仃島,是深圳87個島嶼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在這座緊鄰都市的海島,1200多種生命在面積不到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它們是如何編寫自己的菜單,又是如何得到它們鐘意的食物呢?
第三集《郊野秀場》
9月15日晚上19:23
導演:易進、曲赟
馬巒山郊野公園,是深圳第一個郊野公園。郊野作為都市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鍊接溪流、山地、叢林,無數身懷絕技的動物也隐居于此,肆意展示着生存秀,借此感謝人類留出了一片片悉心呵護的郊野,讓萬物寄居、覓食、狩獵、逃生、求偶、繁衍。
|
|
|
|
為什麼是深圳?
《野性都市》主創團隊揭秘
《野性都市》曆時五年打磨,前期策劃一年,拍攝時間跨越四年,記錄深圳生态的變化。主創團隊不到20人、平均年齡30歲。
“為什麼是深圳?”,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把這個問題,抛向了《野性都市》紀錄片制片人郭倩。
在郭倩看來,深圳在幾個大城市裡顯得很特别,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山川湖海等生态環境也非常完善,所以在紀錄片當中選擇了深圳灣、内伶仃島、郊野公園這三個不同的生态環境來呈現。
和其他紀錄片不同,生态環境紀錄片除了導演、攝影等常規的制作人員,最核心的還是各種各樣的自然學專家,比如鳥類、昆蟲、兩栖動物等專家。
郭倩表示,在長期的拍攝過程中,主創團隊也切身感受到了深圳環境的變化。 首先是肉眼可見、直擊人心的改變:看到的物種越來越多了,除了數量多,也發現了一些新物種。
“深圳灣的鳥和魚越來越多,個頭也更大了。以前沒有看到過的鸬鹚‘大軍’出現了,馬巒山你能發現的蝴蝶、蜻蜓的數量變多了,内伶仃島上的猴子更不用說,那就是它們的樂園”,郭倩說。
多樣的陸地生命
然後是人的觀念的變化。郭倩開玩笑地說,制作團隊在最早拍攝的時候,圍觀市民看到了一個物種,首先想到的是能吃嗎?後來慢慢地變成能喂它嗎?“大家對自然有了更深的認識之後,就會想着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如何觀察它、記錄它,慢慢變成如何愛護它”。
對于生态自然類的紀錄片的拍攝艱難程度,《野性都市》分集《郊野秀場》導演易進用了三個“難”來形容,“認識難”“發現難”“拍好難”。“從2015年開始調研,在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坪山很多地方的物種都很難找到,因為山太多了,都是人們很難到達的地方”,他說。
但是這些難題都在拍攝過程當中被一一消化了。易進說,“其實政府也一起在努力,修了很多跟自然相結合的步道,為拍攝提供了便利,也為深圳市民提供了更近距離地觀測這些物種的機會,比如香港瘰螈,你能夠感受到一些自然生命的狀态,去體會稀有生物獨有的魅力”。
深圳自然與曆史研究者南兆旭表示,這部紀錄片畫面非常美,深圳城市面積雖小,但自然生命物種多彩多樣,就更加立體地凸顯了這個城市迷人的地方。
在他看來,現代都市和自然野性并不對立,深圳近兩千萬人口和兩萬多個物種共生在一個環境,天上飛的鳥、地上飛的蝴蝶、海裡遊的魚等各種各樣的生命,它們生活狀态,也标志着每個人的生活狀态。這些生命物種所依賴的東西,比如空氣、水、植被等,也和人的生活品質相連,并不矛盾。
深圳的生态守護者
用心守護自然環境
《野性都市》的第一集《灣區庇護所》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出品。9月13日, 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南山大隊大隊長田正向記者,說起了他們與深圳灣的故事。
2014年之前,深圳灣還沒有成立禁漁區,當時海上有很多非法捕撈的人。深圳灣的魚類品種豐富,為了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執法支隊很快就向省裡申請了禁漁區,如今已經是第二次續期。
“深圳灣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候鳥在這邊過冬,鳥類繁多,經常聚集在涵洞口,引起深圳市民前來圍觀,如今已成為深圳的一張生态名片”,他說道。
《野性都市》的第二集《海島食堂》由廣東内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出品。内伶仃島是深圳管轄的一座無居民海島,也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深圳51個海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2014年入選為“廣東十大美麗海島”。
廣東内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孟琪 介紹,内伶仃島從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就被劃定為自然保護區,是深圳繁華都市裡的一片淨土。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猕猴及生境。
而拍攝這部專題片主要目的,就是讓廣大市民跟随鏡頭走進内伶仃島,領略美麗的海島風光,加深對自然、生态保護的了解。同時,通過島嶼風景、自然生态、人文特色、相關人物采訪、曆史文獻資料等将内伶仃島的曆史記錄下來,為内伶仃島的科普教育宣傳留下珍貴的影像記憶。
深圳多元的生态環境
讓各類動植物安家
生機盎然是深圳。在這裡,每天都在上演生态交響曲。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你可以在深圳灣看見魚群齊躍的景象。
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看鳥兒在灘塗上嬉戲、起舞… …
以鳥為例, 盡管深圳面積僅為全國的近五千分之一,但在深圳已發現的鳥種是全國已發現鳥種的四分之一。
每到遷徙季節,數以十萬計的候鳥在深圳過冬或休憩,鳥群飛過的壯觀場景,與深圳的鋼鐵森林相映成趣。
據了解,來深圳越冬的候鳥種類多達189種,包括鹭、鷗、鹬、鴨等,其中20多種屬于國際、國内重點保護珍稀品種,不乏黑臉琵鹭、黑嘴鷗等極度珍稀鳥類。
除了鳥類,多種國家保護動物的身影同樣能夠在深圳找到。
小靈貓、中華穿山甲等15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深圳繁衍生息,2019-2020年,深圳的野外監測拍攝到中華穿山甲活動的影像。
豹貓、猕猴、白胸翡翠等78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同樣在這裡生活栖息。
除了動物,植物的風采,同樣令人肅然起敬。
深圳的植物,依山傍海。在大鵬新區壩光銀葉樹濕地公園,上百年的天然古銀葉樹群落紮根于大鵬海岸,樹齡200年以上的有近30棵。
廣義上說,這片1997.4公裡的土地,為成千上萬個生命物種提供了栖息的家園,而人類,隻是其中的一種。
此時此刻,在我們生活的城市,有野生維管植物2806種,本土陸域野生脊椎動物585種,潮間帶生物115種,漁業資源139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09種。
從以上的多組數據可以看出,深圳生物種類繁多,這也為紀錄片《野性都市》 的拍攝提供了重要素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深圳做法”
體現出深圳生物多樣性組組數據的背後,離不開這座城市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目标。這其中包括森林的養護、治污除霾、垃圾處理等方面。
深圳将全市上百萬畝森林劃分為責任網格,每個網絡均對應基層的監管員和護林員,打通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最後一公裡”。
堅持“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深圳累計投入超1500億元,拆除沿河違建134萬平方米。2019年底,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
(圖源:内伶仃福田自然保護區)
打造“公園裡的城市”。深圳現有各類公園1238個,市民出門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裡可達城市公園,5公裡可達自然公園,全市森林覆蓋率約40%。
保護生物多樣性。深圳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7個,約有3萬個物種累計恢複紅樹林濕地超135公頃。作為重要的候鳥遷徙越冬地和中轉站,每年有數萬隻候鳥來深休憩,全市鳥類種類數占全國的1/4 。
此前,深圳市生态環境局還發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以“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為願景,以實現“山清水秀、魚翔淺底、鷗鹭齊飛”為奮鬥目标,計劃到2025年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守護生物多樣性
就是守護家園與未來
深圳的自然故事未完待續…
記者 :唐萍 龐詩凡 李雄飛 李祥菲
部分内容來源: 深圳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