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傳統節日盂蘭盆節

傳統節日盂蘭盆節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5 04:32:25

傳統節日盂蘭盆節?佛歡喜日,恰巧也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佛教稱亦之為“盂蘭盆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傳統節日盂蘭盆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傳統節日盂蘭盆節(盂蘭盆節節日的由來)1

傳統節日盂蘭盆節

佛歡喜日,恰巧也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佛教稱亦之為“盂蘭盆節。”

《佛說盂蘭盆經》是西晉時期翻譯到中國的,由于盂蘭盆會實質上是一個孝親會,因此它一傳到中國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于每年七月十五舉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靈,送走災禍疾病,祈求吉祥平安。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衆的盂蘭盆節活動中。“以此修行衆善根,報答父母幼勞德。存者福樂壽無窮,亡者離苦生安養。四恩三有諸合識,三途八難苦衆生。俱蒙悔過洗瑕疵,盡出輪回生淨土。”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俗相應,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衆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曆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于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稱,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以及十月十五日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隻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衆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衆于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七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根據印度一種佛教儀式追薦祖先,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盆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挂着、苦不堪言。為了使衆生免于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盆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中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于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堕落在的惡鬼道,過着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奉僧衆,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