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虎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忙完一年的工作的你,是不是正在置辦年貨,想讓孩子過一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
孩子的新衣服不能少,孩子的紅包也一定要包,但更重要的是,在這辭舊迎新的傳統佳節裡,讓孩子在情境交融中,學一學傳統文化,了解古人是怎麼過年的?千百年前,古人過春節,又有怎樣的情懷呢?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 ,諾媽帶你盤點3首春節主題詩,帶孩子去回溫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找一找年味裡的幸福感。
《元日》:古代孩子玩鞭炮,絕對是被“吓”大的!
過年放鞭炮,那簡直就是孩子們的大愛了。并且,熊孩子放鞭炮的膽子越來越大。
這不,就在前兩天,四川平昌一個10歲的熊孩子在放鞭炮時,順手就将鞭炮丢進了廣場的下水道裡。
好家夥,隻聽“砰砰砰——”,頓時,廣場裡内5個下水道的井蓋瞬間被炸飛,現場冒起一陣白煙,男孩連同自己的媽媽,都被炸傷了!
不過一時好奇心起,不過一時手癢,可結果很慘,闖了大禍。估計這件事将成為孩子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過年記憶了吧!
關于放鞭炮,由來已久,古人放鞭炮,也是為了讓熊孩子取樂嗎?
不然。
宋代王安石一首《元日》告訴你:在古時候,鞭炮可不是拿來玩的,而是用來“吓”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大山裡,一到晚上,就會點起篝火,一來取暖做飯,二來吓退野獸。但是很快,古人發現,豺狼虎豹見火光就敢靠近,可有一種野獸,卻絲毫不畏懼火光,常常哪裡有火,哪裡偷東西吃。
為了對付這種野獸,古人想了很多方法,在一次不經意中,有人把竹子扔進篝火,頓時響起“噼裡啪啦”的聲音,結果這個野獸吓得掉頭就跑,再也不敢來偷食了。
這個野獸,古人稱之為“年獸”;而這,就是“爆竹”的來曆。
古人認為在辭舊迎新的春節裡,放鞭炮可以把不好的東西吓跑,從而迎來好運。漸漸地,“放鞭炮”的習俗就流傳到了今天。
《守歲》:那個信誓旦旦要熬過除夕夜的孩子,總是第一個睡着
小時候過年,每逢除夕夜,母親總是把家裡每個房間的燈打開,把大門也敞開,然後告訴我們一項“除夕特權”:今晚不睡覺,不打屁股!
奶奶補充告訴我們:除夕夜要守歲,守的時間越長,家裡父母長輩的壽命越長,福氣越好。
為了争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大家族的孩子互相較量,大家想着法子使勁鬧騰。但似乎每年,總是守着電視,不知不覺睡到了天亮。
說到“守歲”,早在古時候就有這樣的習俗,那時的孩子,也多半在一開始信誓旦旦熬過除夕,卻結果總是不知不覺第一個睡着了。
宋代大文豪蘇轼就寫過一首《守歲》,記錄下孩童的困意掙紮。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詩人感慨,快要辭别的年歲,猶如遊向幽壑的長蛇。人們總習慣在即将失去時想要珍惜,奈何無論孩子多麼努力掙紮不睡覺,時光也是一樣悄然逝去。珍惜時間吧,别等到年底了,才覺後悔。
《除夜宿石頭驿》:回不了老家的心情,從古至今都一樣。
春節,本該是個團團圓圓的日子,今年因為疫情的關系,很多外鄉打工人臨到春節,日子近了,回鄉心切,腳步卻踏不上故土。
人在異鄉,看别人熱熱鬧鬧過年,自己卻隻有孤燈相伴,難免傷感。
唐代詩人戴叔倫一首《除夜宿石頭驿》則寫出了外鄉人的孤獨與悲涼。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将盡夜,萬裡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顔與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夕夜,旅宿外鄉,隻一盞冷清的孤燈與自己相伴。一想起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夜晚,自己竟然作客飄零未能回轉家門,忍不住滿腔苦笑與酸辛,隻在一片歎息聲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
品百味人生,過新春佳節。在這虎年來臨之際,願每一個人安康,吉祥!
我是諾媽,專注親子成長研究,聊育兒幹貨,寫育兒錦囊,關注我,一起成長精進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