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忙年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竈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竈日是臘月二十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老傳統,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竈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竈日是臘月二十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老傳統。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闾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托着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願望。
祭竈神
農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竈,是日入夜後要把竈台刷幹淨,把舊的竈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祭竈這一民俗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在最開始的時候祭竈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鄭玄注《禮記·記法》說:“(竈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傳說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這幾天都是竈神回宮的日子。除夕當天,則要重新請竈神下降,百姓都會先貼上竈王爺的神像然後再開始準備除夕的年夜飯。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地方習俗:江蘇蘇州鄉賢宋朝詩人範成大有《祭竈詞》傳世,生動描寫了宋時蘇州人家送竈的習俗,其詩曰:“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争鬥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據老蘇州人回憶,送竈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竈神紙馬、竈簾、竈錠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