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滕州界河靈山腳下,那裡的鄉親們,特别是上了年紀的人,從來不管魯班叫“魯班”,而叫“魯班爺”;如果是屬于“金銀銅鐵錫,岩木雕瓦漆”九工十八匠的“圈内人士”,則是一口一個“咱祖師爺”或“咱魯班爺”......滕州人敬奉魯班爺,已經成為影響當地人生活的一種民風或是文化現象。
2018年8月8日,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币(第1組)發行儀式在山東滕州魯班紀念館隆重舉行。
中國金币總公司副總經理張向軍,滕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文強,中國金币總公司宣傳信息部副總經理陳雁琳,滕州市人大副主任郭傳偉、市政協副主席孫士泉,市政府黨組成員、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邵長婕,市政府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邢軍出席活動。儀式由滕州市委副書記劉光主持。
中國金币總公司向滕州市魯班紀念館捐贈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币(第1組)一套
滕州市人民政府向中國金币總公司贈送魯班鎖一套
魯班紀念館向中國金币總公司出具紀念館收藏證書
币話“魯班”
魯班,春秋著名工匠,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師祖。魯班姬姓,公輸氏,名班,今山東滕州人。
魯班,對于每一位炎黃子孫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從小我們就從長輩與老師的口中聽到各種關于魯班的傳說和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
魯班是公認的木工以及建築工程的祖師爺,他的許多發明與創造一直被沿用至今,足見其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所起到的偉大作用。
5克圓形金質紀念币背面圖案是一些相傳為魯班創造的器物和曆史遺迹,包括斧子、鑿子、圓規、矩尺、鉛垂,以及魯班鎖和位于滕州境内的魯班堤,這些元素展現了魯班所代表的工匠精神,表達了魯班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象征這一内涵。
發明工具
币面元素
相傳,魯班是木匠祖師,創新發明了鋸、刨、锛、锉、鑿、鑽、鏟、曲尺、墨鬥等衆多工用器具。但由于魯班時處先秦時代,其發明的工具早已找不到任何實物能作為參考。鑒于紀念币是國家的法定貨币,上面的圖案必須具備正确性和權威性,所以不能将現在的工具放到币面上。因此設計師采用了符号化的表現手法,取代了具象的描繪。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些都是什麼工具,由此聯想到那些關于魯班的傳說。
班門弄斧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善于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貌。"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齒草化鋸
“鋸”被稱為“木工之寶”,相傳魯班發明鋸得益于兩次無意間的受傷:一次是被“齒茅草”拉傷;一次是被螳螂前臂劃傷。魯班見二者都是齒狀,得到啟發,經多次試驗後發明了鋒利的鋸。
制刨吐花
為了得到平整的木頭,魯班磨制了一個小小的薄“斧頭”,安在透底的木槽裡,下邊隻露一道窄刃,往木頭上一推,吐出朵朵卷花,這便是世間的第一把“刨子”。
嘴啄鐵鑿
魯班的發明與他平日善于觀察和思考密不可分。他見到啄木鳥,便拿出鐵棍磨起來,而後又拿錘敲打,像啄木鳥似的在木頭上“咚咚”地鑿出了一個有邊有棱的眼兒。于是啄木鳥的“嘴啄”就成了木匠手裡的“鐵鑿”。
規矩方圓
魯班折疊袼褙,疊出了矩尺;裁剪鍋蓋,裁出了圓規。有了規規矩矩,才有了方方圓圓。後人贊歎:“天下自此知規矩,人間從茲行方圓。”
以上列舉的隻是冰山一角,魯班的一生是碩果累累的一生,魯班的一世是潤澤萬代的一世。人類的第一盤石磨、第一把雨傘、第一個飛行器,以及锛、鑿、鋸、鑽等許許多多“第一個”相傳都是他發明創造的。魯班是“百工之祖”,也是“巧人巧匠”。
魯班把高超的斧技與改進發明工具相結合,運用到創新上;他把娴熟的手工工藝與機械相結合,對制品精益求精;他按實戰需求發明攻防武器,戰則能勝。千百年來,魯班作為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化身,關于他的傳說和後世記載數不勝數。
曆史遺迹
币面元素
金币背面圖案上展示的曆史遺迹就是位于滕州境内的魯班堤。
在山東滕州界河鎮,多少年來一直流傳着“金山、銀河、三千滾明珠”的動人傳說。村裡的老人說,“三千滾明珠”,就是指的界河岸畔用碌碡(liù zhou)砌壘的“魯班堤”。有專家分析指出,魯班之所以用碌碡砌壘堤壩,是因為碌碡圓型狀帶有弧度,能夠分解激流的沖擊力,減緩水流對堤壩的損壞。
或許您要問了,這些體量巨大的石塊,按照一定的規矩打鑿,再從遠山處運到這裡,再碼上去,是如何做到的呢?這裡面有“五更趕羊”、“三千滾明珠”的傳說。
現在鄒、滕兩地交界的那條界河,兩千多年前叫白水河。夏天隻要山洪一下來,就摧枯拉朽、拔樹倒屋,年年兩岸受傷害的人畜不計其數。魯班來到白水河邊,他心想:它河水是軟的,我的錘子是硬的,難道就不能“規矩規矩”它嗎?
一天,南河崖上賣羊肉湯的王二,起五更趕集去買羊,迎頭遇見從東山坡上下來一群白花花的綿羊,順着河筒子擁來。王二貪心,上前逮着一隻,抱上就往家跑。天明一看,竟然是個碌碡。王二越想越納悶,跑到河裡一瞅,北岸看林的老頭正在找什麼,一問說是五更天,見有人趕着三千滾明珠,到了這兒不見了。老頭說的那趕珠人,竟和王二見到的趕羊人,長相一模一樣,很像白天在河邊站着的那個石匠。二人不死心,沿河往下找。就一看白水河的牛梭頭彎一夜變直了,排排碌碡壘起了齊刷刷的大堤,城牆似的護住了岸邊的村莊。
魯班堤無準确詳實的文字記載,隻能從民風民俗、民間傳說切入,民俗就是身邊的事,靠的就是世代的口碑相傳。今日魯班堤的存在,為“魯班傳說”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視頻《魯班鎖的前世今生》
魯班鎖
币面元素
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魯班首創的榫卯結構,成為後來中國古建的“國标”,“魯班鎖”則是這一結構原理的濃縮。
“魯班鎖”可謂是世界知名的益智玩具,它來源于“班門教子”。金币背面圖案中運用了碩大的魯班鎖圖形,這一二維平面化處理,就像一個巨大的符号與标志填充着畫面。
“魯班鎖”還是一份特殊的“國禮”。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訪問德國期間,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贈送了一把精緻的魯班鎖。
魯班被譽為中國工匠鼻祖,“魯班鎖”代表的是一種“工匠精神”,“中國制造”要實現轉型升級、由大變強,弘揚“工匠精神”是核心要義之一。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總理宣言:“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2017年3月5日,總理在介紹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時表示,“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衆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按照現代的話來說,魯班就是舉世聞名的“大創客”,緻力于創新工具、服務人類社會。以前我們總說“班門弄斧”,現在我們要提倡“班門亮斧”,這種精神正是“創客”精神,是“大國工匠”精神,就是兢兢業業、精益求精、追求産品的創新與完美,追求職業技能的極緻化。
“魯班精神”在方寸之間,更要在中華大地,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引領全社會工作者踐行工匠精神,這也是該套紀念币發行的現實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