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一個美好的家園要大家一起守護

一個美好的家園要大家一起守護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7-01 00:18:48

一個美好的家園要大家一起守護?來源:人民日報李秀保在講解珊瑚礁保護,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個美好的家園要大家一起守護?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美好的家園要大家一起守護(為了那片珊瑚海)1

一個美好的家園要大家一起守護

來源:人民日報

李秀保在講解珊瑚礁保護。

資料圖片

李秀保團隊成員在南沙群島海域進行生态科考。

資料圖片

李秀保在三亞蜈支洲島監測珊瑚礁修複效果。

王豐國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美麗的珊瑚是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場所。每年珊瑚蟲排卵繁育的季節,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秀保都會帶着科研團隊,到海南的多片海域監測珊瑚生長、修複破碎的珊瑚礁盤、耕耘珊瑚苗圃……

他研發的火山岩固定珊瑚礁盤等多項珊瑚礁保護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海洋生态環境的改善。

夜晚,海南三亞某片海域,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秀保縱身一躍,下潛10米。鷹嘴魚、刺尾魚正在礁石間酣睡,在手電熒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李秀保來到一叢叢珊瑚前,靜靜地等候珊瑚蟲一年一度的排卵。他必須在珊瑚的精子、卵子排放後一個小時内完成受精卵的收集,帶回實驗室,破解珊瑚蟲有性繁殖的奧秘,選育出更适應在這片海域生存的珊瑚蟲。

不懼風浪,守護珊瑚之美

2003年,李秀保從安徽農業大學水産養殖專業畢業後,報考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晖的碩士研究生,後來又師從黃晖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良民兩位老師攻讀博士研究生。水産養殖和珊瑚礁保護完全不搭界。李秀保說,自己是誤打誤撞進了珊瑚礁生态學的門。當時在國内,這個專業還屬于冷門學科。

“黃晖老師見了我,隻提了一個要求,趕緊學潛水。”李秀保說,起初他對珊瑚礁保護毫無概念,并不知道這個學科的試驗田在海底,時常要負重幾十公斤下潛到十幾米深海,幹掄鐵錘、砸鋼圈的活兒。

李秀保拿到潛水證後的第一次潛水是在三亞鹿回頭海域——方圓十幾米的鹿角珊瑚叢林連成一片海底的“熱帶雨林”,蔚為壯觀。“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美麗世界,珊瑚較為脆弱,而鹿角珊瑚更是對生态環境尤為敏感、挑剔。”李秀保說。

然而,過去,近岸污水排放、全球氣候變暖、過度捕撈等對珊瑚礁造成了嚴重破壞,綿延數百米的珊瑚叢林逐漸退化成隻剩下幾米的珊瑚帶,甚至有的已經很難再連成帶。

“不能坐看海底的美麗消失殆盡。”一年100多次的下潛讓李秀保漸漸愛上這片珊瑚海。2006年,他第一次在西沙群島海域看到肉乎乎的腎形真葉珊瑚、仿佛冒着泡的氣泡珊瑚、千枝散開的海底柏柳珊瑚等珍稀珊瑚物種,守護脆弱生命的責任感被激發了。

為了看珊瑚、拍珊瑚、研究珊瑚,他時常租條漁船就出海,一去就是一個多月。領略海洋之美,當然也會有風險。有一次李秀保下潛到三亞某片海域科考,海面上的快艇從他頭頂呼嘯而過,差點擦到頭皮。十幾年的野外科考中,李秀保經曆了數不清的風浪、擱淺,但這些絲毫沒有消減他對珊瑚礁、對海洋的熱愛。

建造人工魚礁為珊瑚生長提供有利條件

李秀保說,珊瑚就像一塊塊磚,為海洋生物壘砌一座座栖息繁衍的家園。珊瑚礁占整個海洋約1/1000的面積,為1/4的海洋生物、1/3的海洋魚類提供庇護之所。隻有保護好珊瑚,才能守護千千萬萬的海洋生物。

“人類必須有所作為。”2011年,李秀保所在的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團隊與海南三亞蜈支洲島合作,正式啟動了我國首個熱帶“海洋牧場”項目。

李秀保帶領着團隊嘗試在海底培育珊瑚,将“海洋牧場”中的人工魚礁設計與珊瑚礁修複結合起來,研發出了珊瑚種植人工礁和黎族船型屋形珊瑚種植礁。

台風、海底流沙讓随流而動的珊瑚幼蟲很難附着生存,而這種鋼筋鐵骨和廢棄漁船混搭出來的人工魚礁,可以牢牢地紮進海底。“我們在海底掄鐵錘、敲敲打打,幹的就是造礁盤、固基底的活。”李秀保笑着說。

三亞蜈支洲島海域,一片80米長的工字形人工魚礁,養育着1150株珊瑚。苗圃裡每株珊瑚擺放的位置李秀保都了然于心:“這株是小葉鹿角珊瑚,前年8月種的,長勢很好,過一陣就可以移栽到附近破碎的珊瑚礁盤上;那株是風信子鹿角珊瑚,去年底種的……”10年間,李秀保和他的團隊共移植珊瑚10種5000多株,一歲的珊瑚成活率超過90%,修複珊瑚礁面積約1公頃,這片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從不足15%升至高于23%。

李秀保還創新使用玄武岩新材料來制作人工魚礁,并就地取材,用海南特有的火山岩來固定破碎化的珊瑚礁。親和、自然的火山岩引來珊瑚幼蟲、珊瑚礁中魚類的聚集。火山岩投放的前兩年,不僅附着其上的珊瑚長勢喜人,周圍還出現了大量的海參、海膽、海百合。

可到了第三年,李秀保再到這片海域時,火山岩上已經變成了海藻,更加适應在火山岩上生存的它們擠占了珊瑚的生存空間。“眼下,如何恢複啃食海藻的鷹嘴魚、馬糞海膽等,是我們面臨的難題。珊瑚礁修複,就是這樣不斷試錯、不斷改進的過程。”李秀保說。

恢複以珊瑚礁為依托的生态系統,改善海洋生态環境

“生态保護優先,人工修複為輔,這是我一貫堅持的珊瑚礁保護理念。”李秀保說,珊瑚是對生态環境非常敏感的物種。如果水質退化了,再好的修複技術也無用武之地。

2016年,李秀保作為領隊、首席科學家帶領20多名科研人員,奔赴南沙群島海域,開展40多天的珊瑚礁生态調查。這次科考,既讓他看到了豐富的南海生物種群,也見識到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珊瑚白化,以及過度捕撈魚類、大法螺導緻的長棘海星的大量繁殖。李秀保說,一隻長棘海星,一個月内就能啃噬幾平方米的珊瑚。

在海上漂流了40多天,回到陸地後,看到久違的綠植,李秀保感慨:“要摸索開發出更好的修複技術,不僅讓珊瑚活起來,還要恢複以珊瑚礁為依托的生态系統,讓魚類貝類等漁業資源也豐富起來,改善海洋生态環境。”

此後,李秀保和他的團隊不僅研究珊瑚,還把草食性魚類、貝類納入監測範疇,采集回實驗室,在增殖放流時選擇更适宜的魚類。在他們的建議下,當地政府部門每年發動漁民和潛水愛好者下海捕捉長棘海星,保護珊瑚。僅2018年,在南海西沙海域就捕捉了6萬多隻長棘海星,有效遏制了其對珊瑚造成的損害。

“移栽珊瑚的目的是修複破碎的珊瑚礁,恢複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但有些缺乏科學論證的修複,适得其反。比如,從野外已經退化的珊瑚礁群落中,截取珊瑚斷肢來培育苗圃,隻會加劇珊瑚礁的退化。不考慮水質狀況的盲目修複,同樣達不到保護恢複的目的。”李秀保說,好在國内珊瑚保護的理念在改變,從最初的慢慢摸索到如今的科學研判、舉措得當,國内珊瑚科研團隊從最初的零星幾個發展到如今的30多個,僅海南大學就有6個團隊在做珊瑚的保護研究。李秀保盼望越來越專業的科研人員和科研裝備能加入珊瑚礁保護研究中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