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帶兵之道的時代新解
——來自某基地信息通信旅基層帶兵人的帶兵感悟
■朱剛 陳淑文 謝非
某基地信息通信旅一營一連正在進行體能訓練。 邢建保攝
帶兵不是一道數學題
“知兵錄”被上尉高少清鎖到了櫃子裡。
高少清,一營三連新任指導員。最近,他發現戰友們有些“怕”和自己聊天。
為啥?戰友們怕在談心時自己說的話,被指導員高少清記到“知兵錄”裡。
如何準确掌握大家的思想狀态成了擺在高少清面前的一道難題,這也是所有基層帶兵人需要琢磨的課題。
之前,學理科的高少清相信任何一個實際問題包括帶兵,都能在數學領域找到相應的模型,從而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直到成為一名指導員,高少清才知道,帶兵這道題沒有标準模型。每個“解”,都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邵治庭。”
“到!”
“初次見面,指導員沒用花名冊,就叫出了我的名字。”上士邵治庭對此印象特别深刻,新到任的指導員,第一次點名就能認齊連隊的所有人,不簡單。
這是高少清的首次“答題”:到任前,他利用“知兵錄”了解并記住每一名戰友的基本情況。
這次點名,讓大家對高少清的距離感立馬消失了,戰友們都覺得“這個指導員‘有一套’”。
新官上任三把火,高少清的這一把火,燒起來了。
“充分了解大家,工作才能順利開展。”高少清明白,這把火之所以能夠燒起來,不僅是因為自己能夠記得住每名戰友的名字,更是因為自己特别用心,這份用心得到了戰友們的認可。
嘗到“知兵錄”的“甜頭”,高少清便順着這個“解題方法”繼續“答題”。
工作漸漸深入,高少清的“知兵錄”逐漸豐富了起來,戰友們的基本情況、興趣愛好、思想動态、日常表現……事無巨細,高少清都寫進了“加強版知兵錄”。
這個秘密,無意之間被大家知道了。
“指導員什麼都往裡面記,大家越來越覺得跟他聊天有壓力。”邵治庭說,“生怕一個不小心,說錯什麼話,被指導員記進去。”
“知兵錄”越來越厚,戰友們的态度也悄然發生着變化。在他們眼中,“知兵錄”變成了“記賬本”。
“自從偷用手機被記上了本子,我心裡就沒踏實過。”上等兵郭錦城曾經這樣跟邵治庭表達害怕“翻不了身”的想法。
“知兵錄”,不知不覺間讓高少清在心中給戰友們“畫了像”。
“你在觀察戰友們的同時,他們也在關注着你。要是戴着有色眼鏡看他們,他們自然會給自己塗上一層保護色。”高少清意識到,“知兵錄”雖方便了自己工作,卻忽視了戰友的感受。
怎麼辦?高少清把費心制作的“知兵錄”鎖進了鐵皮櫃。
高少清的“知兵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周一場的連隊籃球賽。
這是營長張華鋒給高少清支的高招——
每當戰友之間産生了矛盾、工作中有了情緒或者生活中有不如意,高少清都會叫他們到籃球場上。他發現,團體活動的氛圍較為輕松。平日裡的一些隔閡和負面情緒,會被球場上的呐喊和笑聲驅除幹淨。
球賽之後,高少清會借助輕松的氣氛,把平日裡發現的問題給戰友點出來。大家也樂于接受,願意向高少清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少想和他談心的同志,也會主動加入籃球活動中去。
“接過戰友的傳球,平時對他的一些不滿也放下了。”郭錦城成了籃球活動的忠實擁趸。
沒了“知兵錄”的高少清,反而找到了解官兵這個難題的最優解——用心。
在平時生活工作中,高少清更加用心觀察每名戰友。他明白:再好的工具和方法都隻是輔助,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近官兵。但要是缺了感情這個内核,這些工具和方法也都失去了意義。
當“我們”變成“咱們”之後
原來,一字之差意思可以截然不同。
這個道理,排長段晨晨是在第一次帶新兵時明白的——
那天,新兵王鑫和他說:“排長你每次講評時,總說‘我們’,明顯沒把咱們當自己人。”
段晨晨沒明白什麼意思。王鑫解釋:“‘我們’主要指聽話的一方,‘咱們’包括的則是講話的與聽話的雙方。”王鑫繼續說:“不過,排長你今天幹的事,讓我們都把你當成自己人了。”
王鑫說的事,發生在中午——
開飯時,團值班員高闖發現隊伍在嬉笑打鬧,在全團面前嚴肅地批評了段晨晨所在的排:“還有個當兵的樣子嗎?”作為連值班員,段晨晨站在全連面前聽着批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深思熟慮後,段晨晨在飯後把全排留了下來。
“我值班期間出了問題,是我工作沒做好,我向大家檢讨。”段晨晨在隊伍面前語氣誠懇地說,“你們來到了這裡,我就要對你們負責。我們是一個集體,行動時,不能光想着自己……”
“雖然排長你當時還用‘我們’,”王鑫對段晨晨說,“但你幹的事兒,隻有自己人才能幹出來。”
除此之外,王鑫還跟段晨晨講了很多和年輕戰友聊天需要注意的細節——
微信聊天時的笑臉表情,不光能表示微笑,還可以表示不開心。回複一個字“嗯”有可能是敷衍,回複“嗯嗯”在年輕戰友看起來更友好……
當“我們”變成“咱們”之後,段晨晨漸漸成了新戰友口中的“自己人”。他發現,用年輕戰友喜歡的說話方式、處事風格和他們相處,更容易成為“自己人”。
無獨有偶,上等兵趙晗覺得“我們”變成“咱們”,也是因為自己經曆的一次差錯——
那天,正常值班的趙晗接到任務,按照标準步驟一步一步操作,結果通信毫無反應。依據以往經驗,趙晗将數據恢複,再次操作,卻發生了嚴重的通信故障。整個分隊用了半天時間才恢複了通信。
連長餘盼并沒有急着厘清責任。相比連隊丢了“面子”,他更關注的是趙晗的狀态:從沒經曆過這樣差錯的趙晗,已經被壓力壓得有些“喘不過氣”。
“趙晗覺得這次是他軍旅生涯的終點了。”班長董明璐告訴餘盼。
全旅視頻會議上,連隊被點了名。餘盼觀察到,趙晗在會議現場更加忐忑了。
“這件事,主要責任在我。我作為領班員沒能把設備檢查好。” 董明璐主動承擔責任,讓會議現場的趙晗一下子“木”在了那裡。
“現在結果還沒出來,犯了錯,咱們改就行,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大家要引起警惕,也不要因為這個意外亂了陣腳……”餘盼總結時,看到坐在現場的趙晗狀态已經放松了許多。
會後,趙晗找到餘盼。
“别擔心,有啥我擔着。”話還沒說出口,餘盼的幾個字,一下讓趙晗濕了眼眶。
那天,趙晗和餘盼聊了很久。
“我想跟連長在一起,共同承擔!”經曆這次事件,餘盼讓趙晗心中的“我們”真正變成了“咱們”。
在餘盼看來,連隊主官想赢得戰友的真心支持,需要站在戰友的角度思考,不僅要“說得好聽”,更得“幹得漂亮”。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内,為戰友們多擔當一分,戰友們對單位的感情才能更深一層。
夜裡,那盞亮着的燈
一盞燈,可以帶來什麼?
某基地信息通信旅在深山中的臨時駐紮區,每天夜裡總亮着一盞燈。這件事,是旅長代西倫特意囑咐的。
前不久,為完成緊急建設任務,一支臨時組建的應急搶修分隊,在深山中悄然駐紮了下來。
任務緊急,大家經常在深夜前往工地。從營區到工地,坐擺渡車需要20分鐘。為了保障一線官兵進出,旅長代西倫規定“非施工人員一律步行往返”,還要在值班室留一盞燈。
中尉符曉秦宇是營區裡的“守燈人”。
一次,上等兵孫宇從工地回來,看着亮着的燈和符曉秦宇說:“這讓我想起備戰高考的時候。那時,不管我回去多晚,我媽都給我留盞燈,也會給我準備一份好吃的。”
聽到孫宇的話後,符曉秦宇思緒萬千: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還真有了家的溫度。
當兵已有幾個年頭,符曉秦宇對這一“溫度”有着直觀的感受,也有了理性的思考。
“每次點名開會,總強調‘以連為家’,為單位多做貢獻。可每當犯錯的時候,又會說‘你真以為連隊是你家啊,想幹嘛幹嘛’。”中士楊源在教育課上的一句調侃,讓符曉秦宇啞口無言。
以連為家,簡單四個字到底怎樣才能做到?
符曉秦宇收回思緒,牆上的挂鐘指針也指向了12點。
“今天人手不夠,旅長還在工地裡幫忙擡機櫃呢。”駕駛員田鵬接完最後一組人回來和符曉秦宇說:“早點休息吧,他們都回宿舍了。”
收拾完值班室,符曉秦宇準備離開,窗外傳來了熟悉的笑聲。
“還有泡面嗎?”剛從工地走回來,代西倫笑着和符曉秦宇說。
看着正在吃泡面的代西倫,符曉秦宇問出了萦繞在心頭的問題:“到底怎樣才能讓戰友們以連為家?”
代西倫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位首長和戰友負責修建航母碼頭。
那年春節,航母碼頭還沒有修好。
當時天飄着雪,一片漆黑。首長遠遠地看到一盞燈亮着,燈下哨位站着一個年輕哨兵。
“跟他說些什麼好呢?”首長邊想邊往哨位走去。
到了哨位,首長向哨兵大聲問:“全中國有幾個航母碼頭?”
“一個!”
“誰在守?”
“我!”
“光不光榮?”
“光榮!”
“這樣一來,哨兵的榮譽感、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便也不覺得艱苦了。”代西倫感慨,這位首長的做法才是帶兵的藝術啊!
符曉秦宇恍然大悟,不僅要讓官兵感到溫暖,更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亮一盞燈,不僅是讓戰友們感受家的溫馨,更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工作被人看在眼裡,也被人肯定。
“‘以連為家’不是約束官兵的一句口号,而是對自己的要求,自己得先當他們的家人。”代西倫繼續解釋,“家裡能給的感情,單位要滿足;給不了,要用榮譽感補上。我覺得做到這些,再談‘以連為家’比較合适……”
以連為家,連隊的溫馨關愛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軍人的責任感、榮譽感。“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不管戰位在哪裡,戰友們都要明白這個戰位是有意義的。
版式設計:梁 晨
突破“套路”靠“知兵”
■周 镔
提到藝術,很多人會想到繪畫、音樂、建築等。很少有人會想到,帶兵,也是一門藝術。
我們常說,帶兵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言下之意,找到那把打開官兵心鎖的“鑰匙”,不是件容易的事。
反觀一線帶兵人“尋找鑰匙”的實踐,為什麼有的“他山之玉”會水土不服?為什麼有的會弄巧成拙進而造成隔閡?為什麼有的感到“真情錯付”,産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基層帶兵人盲目相信帶兵“套路”。
經驗豐富的基層帶兵人明白,帶兵蘊含着知兵與愛兵的智慧,不能冀求于找到一把打開所有鎖的“萬能鑰匙”。
不可否認,很多套路化的管和育,出發點仍是知與愛,但因常常看不清缺了什麼、找不準短了什麼,把知的勁頭用偏了、愛的格調降低了。這樣的“鑰匙”往往是打不開戰友心鎖的。
戰國時期大将吳起親自為傷兵吸膿,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為什麼能載入史冊?道理就是:帶兵之道在嚴愛相濟,上下同欲方能常勝不敗。
知兵有深度,帶兵才會有高度。帶兵不僅要知理,更要用心、用情,不能讓“知”浮于表面。想要以深化求深知,就要做到對戰士全面知、動态知。不僅要知“形而上”之表征,而且要知“藏于内”的心理;不僅要知道戰士在哪裡、在幹什麼,而且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盼什麼;不僅要知道問題“是什麼”,而且要知道“為什麼”。
年年歲歲“連”相似,歲歲年年“兵”不同。人的思想千變萬化,基層帶兵人要把知兵當作一個過程,經常思考,反複了解。須知昨天的情況不同于今天的情況,昨天知兵也不能代替今天知兵,否則就會犯“刻舟求劍”的毛病。
将心比心想一想,以情換情掂一掂。帶兵需要真心實意,多些“真誠的愛”。不能動辄給戰士“貼标簽”,而是要以發展的眼光、欣賞的态度來看待和對待他們。
帶兵需要藝術不要套路。帶兵人與時俱進,處理好嚴與愛、管與教、堵與疏、情與理的關系,自覺走出低層次的帶兵路數,大家就會更有歸屬感,隊伍就會更有凝聚力。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