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俞家的故事

關于俞家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8:25:00

身為教育工作者,每做講座,我言必“每個孩子都是望着父母的背影長大的”,與座校長、教師、家長即心有戚戚焉。父母的背影,年幼時唯在模仿,年長時卻意在解讀。謹以“稚”“土”“倔”三字試析我爸俞天白。

關于俞家的故事(人物俞可父親俞天白的背影)1

圖|俞天白近影

我們父子間那些事,由穿梭中德時空的14年2000來封140餘萬字兩地鴻雁濃縮而成的《留德家書》早已公之于衆。甫一出版,老家義烏一位知名作家便慨然道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礦藏,現在許多人沒工具開采。您,找到了一個缺口,讓我們看到了許多貴重金屬原來不必花外彙購買的,自家裡有呢!當然,您的老爸是一座富礦!”誠哉斯言。父母這座富礦,人皆有之,具備開采之願、之勇、之能者則寥寥。

關于俞家的故事(人物俞可父親俞天白的背影)2

圖|俞天白、俞可編著的《留德家書》

一、稚

奉《時代文學》雜志社給予的“兒子眼中的父親”之命題,17年前我寫下《父親的稚氣》:“像是鄉野孩童闖進了都市,滿眼是迷離,是好奇,是心動,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地去尋求一個俨若可即的心靈世界。九百餘萬言,捕捉着冷暖人情,炎涼世味。到頭來,卻是躁動了一輩子。此乃真情有餘而靜氣不足也。”17年後的今日,我爸稚氣依然。

疫情前夕,從教于馬裡蘭大學的王錦園來訪。老戰友重逢,亢奮不已。聚餐時,我爸古道熱腸,頻頻倒酒敬酒,卻碰倒一大罐剛端上的鮮榨飲料。幸好沒灑到貴客衣服,隻是須勞駕服務人員更換桌布。在家就餐亦然。我爸總把最大的蝦最嫩的肉夾到我媽碗裡,卻常常失手而掉落于地。舉手投足猶如髫髻之童。

我媽和我稱我爸這種失态為闖禍。一旦事發,他先一陣惴栗,繼而一陣愧悔,即便手舞足蹈的高談闊論亦戛然而止。雖言之闖禍,卻無重災。大事絕不懵。由山村而都市,抑或由教壇而文苑,步步為營。由是觀之,與其說稚氣,不如指稚趣。

關于俞家的故事(人物俞可父親俞天白的背影)3

圖|俞可出國前父子留影

稚趣的外顯就是好奇心與求知欲。每次陪同他觀展或遊館,我必定不離半步,隻是擔心他會視展館為樂園,忍不住伸手觸摸展品。恰恰這份難能可貴的好奇心造就其求知欲。他終身好學,不拒新事外物,敢于嘗鮮。就說電腦寫作吧,1992年便可基本告别紙筆時代,跻身國内第一批電腦寫作的作家行列。厲害的是,不用手寫輸入,直接打字,且采用五筆字輸入法。伴随着指尖在鍵盤上飛舞,他步入人生第二個創作高峰期。相較而言,我卻固步自封。直至新千年鐘聲敲響,在留德同學的軟硬兼施下,身在德國的我才踟蹰趕上時代步伐。玩智能手機與微信,我爸照樣先行一步。如今他竟也刷起抖音,樂此不疲,我卻深閉固距。

稚趣的内在就是童真般的清澈。這份清澈與我媽的純真,看似偶遇,實為天成。我爸媽結婚那天,适逢美國宇航員實現人類史上首度登月。“婚姻是一次鑿險缒幽的登陸。”值金婚紀念日之際,亦為人類首度登月50年紀念日,我撰文,類比登月與成婚:“既然選擇攜手遠航,何不堅信無限風光在險峰、在幽徑,視婚姻為與李白詩中所言‘瑤台鏡’的約會。”我以為,我爸媽登險峰探幽徑之道便在純稚。

關于俞家的故事(人物俞可父親俞天白的背影)4

圖|俞天白寄語新民晚報讀者

二、土

在出生于并成長于大上海的我媽和我的眼裡,我爸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鄉巴佬。想當年,1956年7月11日,頭戴尖頂竹笠,腳蹬多耳草鞋,脖挂土制湯布(當地的一種老式毛巾),由義烏趕赴金華高考。此乃其人生首度跨入所謂的大城市。

關于俞家的故事(人物俞可父親俞天白的背影)5

圖|這張照片是我爸人生中第二張照片,高考前半年在義烏相館拍的,用于貼在高考報名表格。參加高考,是我爸人生中的最大轉折點

來滬至今已越一個甲子,鬓毛雖衰,鄉音卻未改。義烏話、上海話、普通話攪拌而成的口音,旁人難以解讀。他于是知趣地婉拒各類作報告的邀約。

我媽餐後時時須清理我爸座位下掉落的飯菜。他對此卻覺得司空見慣。農家餐桌下雞犬遊蕩,垂涎于落地的有機物呢。飛蟲落入茶水,他照飲不誤,好似重返蟲鳴螽躍的田園。

尤其置身國外,土洋對照愈發鮮明。我爸留在德國摯友格呂特一家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幕是見面握手。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殺青之際,父母赴德探親。格呂特得知,便盛邀我全家做客。格呂特一家早早恭候在小院門前。他們先把手伸向我媽,以示女士優先,我爸卻搶先握手。格呂特驚愕不已。事後我向他們解釋,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禮儀。至于此舉是典型的中國式抑或鄉土式抑或傳統式,難以判斷。由此可斷言的倒是,我爸閱讀海量西方文學名著,卻閱洋而不識洋。

滬上長達一個甲子的文學創作生涯,從第一部長篇小說《吾也狂醫生》到最近一部長篇小說《金銀塢》,老家義烏這個母題貫穿始終。我爸雖以海派城市文學與金融文學走進文學史,但其文字無處不氤氲浙中紅壤特有的芬芳。寫不完的義烏,剪不斷的鄉愁。我爸曾試圖年年暑假把我送回義烏老家,我卻因農村生活不适而屢屢逃回上海。他最終把我送往德國。

初抵德國留學便親曆狂歡節。我把所見所感所思寫入家書,并在所附照片背面寫上:不論我臉上如何塗鴉,這個節日永遠不屬于我。我爸讀信後怏怏地沉吟許久許久,直指這一行備注道出“強借狂歡之樂,傾訴初到異國他鄉的遊子心靈深處的孤獨與悲涼”。他回信道:“應該說,還處于‘年少不識愁滋味’的你,上了‘層樓’,說出來的,卻是真正的‘愁滋味’。可以說,這是你的成熟,是幸;也可以說,是剝奪了‘年少不識’的幸福年代的悲哀,是不幸。作為父母,從感情上說,是不幸;從理性上說,卻是幸。”這種“愁滋味”實為由父而子流淌不息的鄉愁,即法國哲學大師柏格森的核心概念“綿延”。

關于俞家的故事(人物俞可父親俞天白的背影)6

圖|2004年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前合影

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之際,《中國教育報》文史專刊邀我共同策劃紀念專版。我提議以陳望道為主題,當即拍闆。陳望道與我家世交且同鄉。除約請陳望道之子陳振新及之徒陳光磊撰稿之外,我亦貢獻一篇。篇末如是說:

“50年代末,父親從義烏來滬求學;90年代初,我從上海赴德深造。父子倆竟然逆向丈量了《共産黨宣言》傳入中國的整個曆程!中國共産黨成立80周年之際,父親為《人民日報》撰寫《山村傳聖火》,由此激活了那根熄滅24年的‘紅頭火柴’(陳望道外号);16年前,我在《神州學人》發表《走出曆史》,為此跨入位于特裡爾的馬克思誕生屋。就在那兒,我購得一幅馬恩巨幅頭像,成像于《共産黨宣言》全文深淺相間的德文字母,在留德期間那間略顯窘迫逼仄的租屋,懸于床頭,誦讀之際,恰似‘紅頭火柴’照耀我的整個世界。”

我爸土,我亦土。土氣,充溢的實為一腔家國情懷。

三、倔

義烏,“義”字當頭。義烏人以铮铮傲骨為榮,古有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戚繼光麾下義烏兵,近有共創開天辟地偉業的陳望道。其外号“紅頭火柴”,隻因一着即燃。身為義烏人,我爸給人的印象就是倔,單位同事謂之大炮。

倔,徑直關聯性子急。火急火燎的他生活卻極有規律。有兩件事,他從少年堅持至今,一是日記,另是晨練。日日記事,可日省三身;晨晨勤練,能健腦強身。氣躁氣暴的他,股票竟然炒得風生水起。因納金融視角入文學,我爸得以結識業内精英。進入股市雖可謂一次誤闖,驚魂的股線卻并未與他狂躁的情緒同頻共振,堪為一奇。

關于俞家的故事(人物俞可父親俞天白的背影)7

圖|應日本經濟新聞社邀請訪問日本,俞天白與夫人攝于日本東京淺草

更令人稱奇的是7年前逃過肝部巨型腫瘤一劫。初聞确診結果,我爸毫無失魂落魄,當夜照常安然入睡,鼾聲如雷。回顧此次出差鬼門,我爸在《生命并不脆弱》寫道:人的生命并不脆弱,脆弱的是人性。倔即堅。歲月日增,人性彌堅。

因滿口假牙用勁咀嚼時便會松動甚而脫落,我反複建議他種牙,他卻執意回絕,理由是怕疼。進入耄耋之年,雙耳失聰愈烈,于是建議他為耳蝸植入助聽器,以便一勞永逸,他更是斷然否決,理由是愛靜。身為老中醫之子并擁有外向性格,怕疼與愛靜僅為托詞。估計老之已至的他堅信“盈縮之期,不但在天”。倔勁使然。

我爸如今整日捧着手機關注時政世态,捕捉失道損德之行,厲色臧否,恰似憤青。他本應“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愁緒滿腔。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我勸他學學白居易,晚年超然物外,以撰寫閑适文怡情養性,作文卻依然直指世道人心。倔,原來源自幼時庭訓。我爺爺把張載的橫渠四句高懸闆壁,使我爸無時不目視無日不誦讀及至銘心。沒有這股倔勁,何以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有言,男人之所以知道他老了,原因在于他開始看起來像他的父親了。如今,雖已達知天命之年,我卻仍未像爸。既因為我并無衰老之兆,更因為我爸仍擁青春之魅。

炯炯雙目,铿铿嗓門,朗朗身闆,奕奕神采,恍如翩翩少年歸來。

(俞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